1992 年星巴克上市時只有 165 家門市,4 年後就開始大規模拓展海外業務;而麥當勞等到擁有 700 多家門市時才得以上市,拓展海外市場更是在公司成立 50 年之後才開始做的事。
更早上市,也意味著星巴克可以有效利用融資、發債、收購股票等一系列金融手段,靈活解決公司擴張過程中可能面臨的資金問題,並逐步收回在發展成熟的海外市場的控制權。而公司的品牌價值和市值,也在這一過程中被逐步提升,顯示出了很強的槓桿效應。
在20世紀末期,麥當勞被公認為高速成長的跨國公司典範,是美式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輝煌勝利的標誌。但從實際的成長情況來看,星巴克才是真正利用好這一機會,獲得了巨大成長空間的公司。
對於未來市場趨勢把握,星巴克比麥當勞更敏感,數位化是最典型的了
在野村證券分析師Mark Kalinowski的報告中,曾將星巴克與 Chick-fil-A(福來雞)並稱為行業內兩大最注重技術的連鎖餐飲公司 — 從店面 Wi-Fi 系統、公司網站、App 到社群網站帳號,星巴克很早就開始使用這些數位化手段瞭解消費者需求,並對產品和服務進行相關的調整。
而麥當勞正經八百地在全公司推行數位化業務,則要到 2015 年。於是到 2016 年,你能看到他們密集地開始測試自助點單機、App 點單、行動支付、第三方平台外賣……總之,是各種各樣的線上渠道。
另外,星巴克在數位化的過程中,把更多的消費者數據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上。以中國市場為例,不管是進入天貓開旗艦店,還是和微信合作手機支付,你都會看到星巴克的謹慎。而麥當勞要大力發展的外賣業務,則會讓更多的用戶數據留在第三方外賣平台上。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這可能會讓麥當勞獲取不錯的銷售數據,但失去對消費市場變化的敏感度。
但不管是對於星巴克還是麥當勞來說,成為數據驅動的大公司,還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這個過程中,也可能伴隨著一些陣痛。比如,星巴克在美國1200家門市推行的行動點單和支付業務,雖然將這些門市的交易量推高到了過去18個月來的最高水平,但通過App下單在備餐區造成的隱形訂單、以及領餐區的長隊,反而可能拖垮了門市最看重的效率。麥當勞也有同樣的問題。
星巴克短期內的解決方法是在店內增加更多人手。長期來看,星巴克計劃改變店內空間設計。麥當勞則希望設計一個專門的 App 功能以追蹤用戶的位置,確保訂單在正確的餐廳和時間準備好,避免食物放太久。
星巴克的進化,最終還是因為市場需求的變化
麥當勞打破了人們對於正餐形式的概念,用乾淨的環境、標準化的產品、快捷、高效和高品質的服務,最終滿足的其實還是人們對於食物的基本需求。所謂的快餐,也就是快速獲取能量。
星巴克提供的則是一種體驗,是食物之外的那一部分空間概念:消費者來到店內,更多是尋求家與辦公室之外用於放鬆、社交的第三空間,咖啡飲品僅是附加服務。
相比而言,它比麥當勞要更難獲取消費者。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比麥當勞進化的地方。你從下圖也能看到這具體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