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當下次再見到她時,她穿了一件全新粉紅色羽絨外套,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太好了,她終於學會了愛自己。
坐下後,她說:「上週談完後,我才發現不只自已沒衣服穿、連孩子也沒衣服穿,而且,我還發現家裡的棉被也不夠暖和。於是隔天就上百貨公司買新衣服、新棉被,雖然花了好幾萬塊,但穿著新衣、蓋著柔軟的新棉被,感覺好舒服、好暖和啊。這是我第一次感覺什麼叫做幸福。」
同時她很驚訝這麼多年來,自己竟然活得如此無感,不知道用錢來照顧自己。
我聽了很心疼。但為時不晚。愛自己,永遠不嫌晚。
看著她,我認真地對她說:「現在起,妳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自己當自己的好母親。不然,妳也無法成為孩子的好母親。」
她拚命點頭,知道我在說什麼。
如果要讓自己活得有感覺、感到幸福,我們必須停止批判自己。我們必須學會說「夠了」。大力「刪除」從小來自父母的負向批評與詛咒,如此才能「改寫」自己的生命腳本。
不然,一直抓著從小父母灌輸在我們身上的語言,這些語言就成了「詛咒」,變成她生命的全部,這就是她生命裡的「洞」。
最嚴重的匱乏,其實不是物質或金錢的匱乏,而是愛的匱乏。我深深體悟:匱乏的人,很沒有安全感,經常抓著人或緊抓著舊物不放,不會用好東西來討好自己。
案主跟我母親一樣,都是囤積高手。她不只囤積金錢,家裡的舊家具、過期雜誌、雜物,堆積如山,她說她從客廳走到廚房都需經過「萬重山」。
跟我談了一年後,她終於開始清理家裡了。這個「斷捨離」是有意義的。很重要。
當你清理了「外在」,同時你也在清理你的「內在」。反之亦然。當你開始丟棄過去父母給你的「批判」語言時,於是你才會用「新的語言」跟自己說話:「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值得過好日子。」
除去了沒有用的舊物,於是你才能挪出新空間,放置自己心愛的東西。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
現在,透過內在與外在的斷捨離,她心裡的洞,慢慢填補起來了。
書籍簡介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
作者:周志建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6/09/01
周志建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
敘事取向專業訓練講師、資深心理師、諮商督導。
「敘事私塾」帶領人。「自由書寫」推廣人。
曾任大學講師。現任:旭立基金會課程講師、行動心理師。
故事療癒作家。《故事的療癒力量》、《擁抱不完美》、《把自己愛回來》作者
2016.7月止已在臺灣、大陸、馬來西亞等地舉辦超過525場以上敘事專業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