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戶頭,每個月提撥10%進去,並且用來投資,投資賺到錢,再繼續投資,這樣會是一個小自體循環的罐子;對我來說的想像,卻好像是我自己就是一間銀行,我借錢給了一個人,然後它產生了利息,再將錢還回來,然後再借出去,又再產生了利息,複利率的越累積越多;財務自由罐給我的感覺就像這樣,非常的有趣。
長期儲蓄罐,在亞洲的華人世界裡,其實這個觀念很健全,大部分儲蓄的比例都還算高;而玩樂奢侈罐的概念就比較特別了,他交代你,要學會花錢享受。這點我超推的啦!人是要花錢才能感覺到金錢的美好與力量。呵呵~因此在有預算控制的情況下,放縱自己的慾望,我覺得是好的。有許多人存不到錢,並不是因為他沒有錢,而是因為他在某處不必要的奢侈,他並沒有發現,最終將錢都花在自己不想要的地方了。
接著是教育,因為我很熱愛學習,所以投資自我的比例一直有在維持,但是也會使用變相的方式來降低這裡的成本,例如學習語言,我不太選擇補習班,而選擇旁聽大學的課程與組讀書會,甚至去家教,強迫自己要在許多觀念都弄得更透徹,而這樣的任務也替我帶來額外的收入;譬如攝影與網頁設計,這原本是我學習的興趣,卻因此有了接案的機會,替自己增加練習的機會與收入來源;譬如程式設計,這點我就做得還不夠好,我知道有許多同學會去接案來完成一些有趣的作品,甚至是創作出來供人使用。
最後捐款,我認養了一個孩子在世界展望會,隨著收入比例的增高,會繼續投注在其他方面上。「當你無法給予時,才是真正的窮。」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來自商周的某次專題;因此即使是金錢,當它能夠變成一種能量的循環時,就會變得很有趣。我知道,有的人會顧忌說,我自己沒有錢了,還要捐錢給別人,在我念書時期收入不高的狀態下,這還是一直維持的,因為我認養一個孩子,我想要和他一起成長,因此我要變得更好,隨著我的收入成長,能夠讓更多人更好,這會帶來成就感。
最後就是需求帳戶了,以前我都會先把這部分的錢扣掉,剩下的再自己慢慢花,即使只是順序差別,Harv Eker也建議你反過來,你拿到錢的第一件事,是要給自己;而需求帳戶事實上是你付給別人的薪水,他們創造了滿足你需求的物品,因此你必須付費給他們。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這筆錢不是花在我自己身上的,而是因為別人努力工作而付給別人的薪水。
如果薪水按照比例以後,發現需求帳戶仍然不夠呢?那就是你要開源或節流的時候了,他完全不建議你利用別的地方來支付。整本書我覺得最有價值的就是這個觀念了,其他的觀念就跟一般的勵志書籍相去不遠,所以歸納為勵志書籍(大誤)。
這陣子打算統整一下我的戶頭,所以跑去HSBC Direct重辦了自己的戶頭,或許會試著用子帳戶的方式好好的執行看看吧!收到效果時,再來回報成果囉!之前已經不錯了,希望以後更好囉!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