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薪資,兩種境遇》3本財經書,讓她日子過得比妹妹寬裕,還能隨時出國玩!

蕾咪,不定期旅居歐洲的工程師女孩,透過簡單的方法,利用銀行打造自動化理財系統, 讓她逐漸擁有被動收入與財務自由,因此開始能夠隨時出發旅居不同的國度, 正一步一步邁進她理想中的生活,一起來看看這些簡單又容易實踐的理財方式吧!:)
「蕾咪哈哈」部落格:http://ramihaha.tw/
「蕾咪-Rami's Love & Live」臉書粉絲頁:https://fb.com/ramihaha.tw/

小資女 旅遊 出國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這次想要談的是三本與財富有關的書籍,分別是《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富爸爸,窮爸爸》、《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老實說,我是個非常不擅長寫單一書本心得的人,因為在讀到每一本時,腦袋總是會無法控制的與其他觀念交叉比對,這本書那樣說、那本書那樣說,人只會看到自己相信的那些事物與觀念,內在的觀念就這樣互相攻訐。

其實還有兩本在口袋書單,但是暫時還沒辦法拿來比較,《漫步華爾街》與《雪球,巴菲特傳》,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閱讀方式,稱為「主題閱讀」,當對某一件事情有興趣時,好好的看看不同人的看法。

先給結論,《有錢人》一書的作者,比較像是個小小銀行家;而《富爸爸》一書的作者,比較像是個小小創投家,而《投機者》作者安德烈,就是投資家了。

看到這一系列的書籍標題,應該非常的清楚,都是繞著投資或致富話題打轉。開始來閒扯淡一下,前面那三本書裡面,有哪些有趣的觀念吧!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一書中,其實探討著許多對於金錢心態上的問題,以及試著讓讀者去看清自己的金錢藍圖,並且重新設定對待金錢的態度。金錢心態問題,是我覺得最弔詭卻又很貼切的地方,許多人不能致富,是因為他潛意識裡相信自己辦不到,而金錢觀可能來自於你家庭或是父母,吸收不同金錢觀念的好處是讓人可以開始有「自覺」,有了自覺,自然在一陣反省之後,就有可能發生改變;我們下意識做的,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呢?還是只是我們習慣了這麼做?

以實用技巧來說,我覺得六個財務帳戶的觀念可以學起來,執行看看;停止抱怨一周,也是值得嘗試的一件事。

在我原本的理財習慣裡,就很自然的會將金錢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儲蓄、一部分投資、一部分生活,但是會彼此支付,雖然收入不算高,但是卻一直保持有存款,生活可以享樂旅行,甚至想要突然出國玩一下也不用苦惱的程度,我和我妹妹雖然都是領到一樣的錢,可是我卻一直過得很寬裕,想買什麼都不必擔心沒有錢。

在Harv Eker的觀念裡,提到了我很肯定的一個要素,就是「平衡」,但是六個財務帳戶的分類方式,也修正了我許多的概念。

10% 投資(財務自由罐)裡頭的錢只能拿來投資,盡可能不要支付其他項目,退休才能用。
10% 儲蓄(長期儲蓄罐) 作為長遠規劃的基金,例如買房、子女教育等。
10% 玩樂(玩樂奢侈罐)每個月努力的將這裡面的錢花光XD,滿足自己,讓自己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東西。
10% 教育(自我成長罐)用來投資自己,教育學習課程書籍。=>這部分是我本身很捨得花的部分。
5% 捐款(捐贈給予罐)用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部分在原本的習慣也會定期的捐款。
55% 需求(生活必需罐)用來支付生活的基本開支與需求、包含給家用、租房子、飲食等。

這些順序是有道理的XD,他說,「要先付錢給自己,再付錢給別人。」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