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價銷售神話,被運動熱潮取代

快時尚陷低谷 優衣庫為何跌最慘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GU確實不負期待,營業利益成長超過三四%,在集團內一枝獨秀,但優衣庫卻也步上Gap的後塵:近二十年來因客群部分重疊,Old Navy吃掉部分Gap的戰場,形成巨大的獲利侵蝕效應。二○一六年度財報數字也顯示,優衣庫在日本國內外的營業利益分別下滑一二.六%與一三.七%。

其實,優衣庫不是沒看到前車之鑑,也做出策略漲價,欲拉高品牌定位做區隔。但此舉,已宣告失敗。二○一四年,柳井正宣布優衣庫將漲價五%,一五年又再調漲一○%,除反映匯率變動,更重要因素是「售價應反映商品的公允價值」。然而,消費者並不埋單,優衣庫二○一六年上半年度客流量大減六.三%,迫使柳井正在法說會上坦承決策失誤:「消費者對商品的信心比我們料想的程度還糟。」

其實優衣庫二○○八年即找來知名設計師王大仁跨刀合作,陸續推出多款「設計師聯名系列」,今年更簽下愛馬仕前設計師為藝術總監。這個招數,與同業H&M相似。H&M集團這幾年持續推出高價品牌如COS等,拯救了部分獲利。

然而,在A品牌奏效的好策略,在B品牌並不保證成功。它,會因為每個公司的原有定位,產生微妙的化學效應。

優衣庫最知名的是機能材質與衣料,如發熱衣與羽絨衣,強調功能性,這是其他同業無法比擬之處。然而,消費者可能會為了流行而每年買新衣,卻未必願意年年更新款式固定的發熱衣及羽絨衣。

高不成、低不就,定位,決定了今日優衣庫跌得比所有人慘的命運。轉型策略談的改變產品線、提升管理效率、重新定位市場等,優衣庫都已嘗試,還積極走到海外擴大市場。根據今年下半年度財報,即便消費者反應冷淡,優衣庫日本營收仍小幅成長六.三%,總體海外營收合計卻只成長三.一%,顯然國際市場尚未埋單。

快時尚全體產業陷入失意,台灣也受波及。包括儒鴻、聚陽、南緯、銘旺實等指標性成衣廠,都因訂單急凍而造成第三季營收下滑,比去年同期少二%到一四%。

當快時尚不再只能比「快」,這場戰爭該怎麼打下去?優衣庫仍是家出色的企業,但現在,需要更大開大闔的創新,才得以突破困局。

迅銷轉型高不成、低不就,股價2016年度以來走跌
迅銷轉型高不成、低不就,股價2016年度以來走跌
圖片放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