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在地老化」模範生的運作模式

全台最棒長照旗艦店 在921重災區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一場地震,促使埔基提早面對偏鄉社區高齡化的問題。為了照顧在地長輩,埔基成立了愚人之友基金會,鄰近埔基的一間舊教會學校,就成為愚人之友租用的長照基地。初期由埔基每年捐款五百萬元給愚人之友,但因埔基虧損,衛生署(衛福部前身)不准虧損的醫院又對外捐款,愚人之友的財務得自己募款,目前每年得對外募款三百多萬元,及靠政府合作案取得補助金,才支撐起台灣第一個偏鄉老人長照計畫。

訓練在地婦女為照服員
逾五十名,照護六鄉鎮五百名長輩

在921地震隔年,愚人之家建置完成,但照顧老人的人力從哪來?當時災後很多婦女因為住家房屋全毀、經濟困頓,愚人之友成立後,需要一批「照顧服務員」,這群中高齡婦女剛好就近投入長照領域,可在地工作,也照顧自己的家庭,成為一群台灣最早的照顧服務員。

如今,訓練出的照顧服務員高達五十多位,照顧愚人基地七十多位長輩及四百五十位居家服務的長輩。愚人之家更將老人日照經驗跨出埔里到水里、國姓鄉,成立更多老人日托活力站,幫助更多災區老人勇敢面對人生,目前連同埔里共六鄉鎮,共計服務五百多位長輩。

日托功能最完整
隨長者退化進程,可「換班上課」

「長照2.0的服務,我們都有,」李希昌說,愚人之友不只提供A級旗艦店要有的三種功能,甚至十七項服務幾乎都能提供,是服務項目最多元的長照據點。以目前長照2.0外界最關心的「巷弄長照站」為例(指社區日托中心),台灣目前有兩千多個社區服務據點,但是這些地方大多只能提供一個禮拜一次到兩次讓社區長輩活動。

愚人之友的活力站早就可以提供一週五天、一天八小時的服務,是最完整的老人日照中心。

活力站就像幼稚園的「小班」,是輕微失能長輩「上課」的地方,每班都有具備護理能力的照服員陪長輩一起上課,可以上半天,也可以上全天。

小班的對面是兩班「中班」:安康村及樂活村,對象是失能、失智長輩,白天上課、晚上回家;「大班」福氣村,對象是中重度失智長輩,是住宿型的「團體家屋」形態,裡面住著九位中重度失智長輩,他們可以在家屋的範圍內自由走動,有三位照服員陪伴,一比三的照顧比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