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
《公司的品格》一書。
最近全球經濟有點奇怪(編按:本文撰於2015年10月),經濟數據依然不振,但是股市卻開始回漲,有人說這是因為數據不佳,代表著預期政府(歐日中…)會推出更大規模的刺激方案,或是代表著美國升息會暫緩;有人說這個世界經濟本來就沒有很糟,很多新興經濟體的體質(特別是亞洲),都要比之前好太多,一切都是大家自己嚇自己,不過對我來說,真正有趣的,是近來愈來愈多文章開始討論QE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
QE是毒藥?少來了,你沒看到2008年時有多慘,要不是有QE,這個世界經濟早就崩盤了,這話沒錯,但是就如同一帖良藥,如果你是無節制的一直吃下去,甚至都沒病了,只是因為之前吃了身強體健,或是看到隔壁鄰居重感冒你怕被感染,所以就騙自己不能停,甚至還加大服量,長期下來,當然會產生副作用。事實上,當大家都把眼光放在中國經濟趨緩,日本不進反退,或是澳洲及新興國家因為偏重礦產/原物料出口,在需求大幅縮減下造成經濟重傷時,我很意外最近有一個大新聞(應該說一連串大新聞),在台灣卻沒有引起太大的討論,這個新聞就是德意志銀行(DB, Deutsche Bank)發佈史上最高單季的虧損,62億歐元!(約當2300億新台幣,嗯,全台灣一人可以分1萬元。)
62億歐元看起很驚人,但其實看看虧損的內容好像也「還好」,因為這其中最主要來自認列當初購併美國信孚銀行(Bankers' Trust)、德國郵政銀行及中國華夏銀行,「商譽與無形資產」的跌價損失就佔了58億歐元,反正就和宏碁一樣,新的執行長上台了,就把之前長期的爛帳一次認列,免得以後要揹黑鍋,就是這麼回事,沒什麼大不了。所以台灣沒認真報導也很正常嘛,因為我們媒體一向是以洞察關鍵內幕和發掘新聞真相自詡,才不是公司操弄的小技倆所能左右的!(嗯,是這樣嗎?)
其實DB財報上真正告訴你最可怕的事,並不是虧損62億,而是帳上持有的金融衍生性商品的部位,高達54兆歐元,你沒看錯,是「54兆」,現在你是不是覺得62億真的不算什麼!54兆有多大呢?這是德國GDP的20倍,整個歐盟GDP的5倍,還記得2008年金融風暴爆發後,大家才驚然發覺的殘酷事實嗎?原來在此之前,美國各大投資銀行為了賺錢,完全把風險拋諸腦後,在高度桿杆下,資金倍數以十倍的方式放大,結果一當投資部份逆轉,銀行完全沒辦法收拾,進而造成一連串的骨牌效應,最後變成整體經濟的風暴(請參見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而今天的德意志銀行正面臨著同樣的風險,你可以想像如果54兆歐元部位出了事,這個核彈威力絕對不是德意志銀行可以收拾的,甚至對向來以嚴謹保守著稱的德國人來說,可能是繼福斯汽車後的另一個重擊。
這種事只有DB一家這麼搞嗎?當然不可能,如果你關注今年一些歐洲大型銀行的表現,如HSBC(匯豐)、Standard Chartered(渣打)、Barclay、RBS英國四大銀行,今年以來的財報都是大幅虧損和大幅裁員及出售資產。新聞上告訴你的理由,都是因為全球景氣放緩的結果,事實上新聞沒有告訴你的是,這幾家銀行近年來都著重於投資銀行業務。為什麼?很簡單嘛,這些銀行動輒就是1~20萬員工,每年光薪資費用就是驚人的數字,在QE造成利率大幅下滑甚至是負利率(歐洲)下,傳統銀行賺的存放款利差根本不足以因應銀行的開支,及投資人預期的報酬,所以自然銀行只好走「高端化」的資產管理和投資銀行業務。而2008年金融風暴後,一方面是美國人嚇到了,另一方面民主黨執政政府對大銀行相對較不友好,偏好金融監管(雖然幾家大銀行如Chase、BoA、Wells Fargo,現在幾乎都是風暴前的3倍大),這都讓美國大銀行在投資銀行部份偏向保守(Chase帳上的金融衍生商品「只有」5兆美元),但是很顯然歐洲銀行並沒有從美國學到太多教訓。
Anyway,要說DB或是歐洲的投資銀行就是下一波風暴的導火線還很難斷定,畢竟這些銀行開始在逐步處置手上的金融資產。不過說真的,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如果單純只是經濟的下滑或是衰退,並不會造成全球經濟的崩盤,因為經濟的下滑本身是逐步的(總不可能明天突然全球有5億人,大家都講好不買手機或是不喝啤酒吧),通常會造成經濟快速崩潰的主因,都是因為金融,因為金融的槓桿化造成了一個驚人的數字,進而像瘟疫一樣散播到世界,而目前歐洲金融業的情況,的確和2007年的美國有幾分相似。
其次,QE的成形是因為金融崩潰後,造成實質資產價值的大幅縮水,所以必需用人為方式創造通貨膨脹,重拾資產價值,避免因為資產縮水造成個人消費的萎縮(因為覺得自己變窮了),然而時至今日,QE反而是一種政府希望創造資產膨脹,讓你誤以為你變有錢去增加消費,好去化這個世界上過多的產能(這二句話的差別是,前者是從-10希望你回到0,現在是從0希望你以為是+10),但由於QE與低利率環境實在維持太久了,所以造成了大量資產配置的扭曲,有錢的老一輩又保守的地區(如日本),因為利息收入下降了,反而更謹慎支出,真正扮演消費主力的年輕人,卻因為資產的上漲(如房價和房租)遠高於薪資的上漲,而排擠了正常的支出,更不要講現在多數人都把錢放銀行當傻瓜,只有投資才是王道的想法,造就的結果自然就是上自金融業,下至黔首百姓,人人都深受金融波動的影響。
金融正逐步取代了實體經濟,成為影響你我日常消費(所得)最重要的因素。而為了怕金融市場的下滑會造成消費的緊縮,而使之前努力前功盡棄,各國政府只要繼續QE和維持低利率,最後資源的扭曲只是愈來愈惡化,而且終會爆裂,理由很簡單,只漲不跌的市場是不存在的,而且市場愈漲後續要推升的力道需要愈來愈大(房子從一坪5萬要炒到10萬,和一坪要從30萬到60萬同樣都是一倍,但需要的資金卻差很大),最後這個原本救世的萬靈丹,可能因為醫生的濫開和病人的濫用,造成更大的問題。
這個世界比你想像的危機,最終造成不能收拾問題的,可能不是大家說的新興市場,因為他們持有的不過是土製炸彈,真正的核子武器是在金融業手裡,有空多關心歐洲的金融業消費吧!
作者簡介_Rus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