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就能賺工作一個月的薪水,
台灣人紛紛放下手頭工作全力炒股
當時的台股市場買什麼賺什麼,在1987年到1990年的漲勢中,任何一個人用「扔飛鏢」選股票,都可以獲得平均8.5%的月報酬率,而一些膽子大的人,若使用當時還屬於非法的融資融券,很容易達到15%~20%的月報酬率。
股市帶來意外財富讓台灣各階層都沉迷其中,許多人不工作只炒股票,造成產業勞工短缺。股市當時是9點開盤,12點收盤,很多炒股的太太們在收盤之後,先找一家像樣的餐館吃飯,下午就去唱歌跳舞、逛百貨公司。
數據顯示,在股市交易的帳戶數量,從1988年6月60萬,至1990年3月激增到460萬!炒股成為全民運動,原來是電影院、歌廳、餐廳的地主,也因追求利潤,改裝成證券公司營業。
波灣戰爭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戳破了台灣人虛幻的發財夢
1990年2月過年後,貿易順差(賺外國的錢)的現象趨緩,以及台幣升值趨緩,再加上政府連續加息(和銀行借錢變難),政府更著手打擊非法金融,一系列的接連招式下,榮景開始動搖。
1990年的波灣戰爭是最後一根稻草,台灣股市的信心最終被徹底擊垮。在1990年2月至10月間,台股由12495點狂洩至2485點。
惡夢的8個月內,泡沫破滅地很快,上市公司總市值下跌70%,成交量從1989年的25.41萬億,一路減到1992年的 5.92萬億。股價下跌後,土地價格也開始暴跌,房地產從1990年的23.61萬元/坪,重挫到了1991年的15.92萬元/坪,房產投資人平均慘賠67.43%。
在這次股災中,海外熱錢大多已獲利出場,所有損失幾乎都由台灣本土投資者扛下,特別是一些逢低加碼的投資客,8000點買進加碼,7000點買進加碼,6000點買進加碼,5000點買進加碼,但股市無情的一路跌至2485點,許多人把賺的所有錢都吐回了還不夠,傾家蕩產的人滿街都是...
經過了一場暴跌的大洗禮之後,因炒股致富的太太們也結束了優厚生活,重新回歸家庭和工作。
一場大股災讓台灣股民認識到,股市並不是提款機,人們告別了一夜暴富的幻想,重新回歸平常的生活。
最後,這段70年代的台股狂熱,成為現在投資人口中另類的台灣傳奇。
(原文由網易撰寫,本文作者做二度編排)
本文獲「書廷理財日記」授權轉載,原文:【1990年台股神話】用老照片回顧年報酬100%的年代
作者簡介_林書廷

台大電機畢業卻不走工程師之路。20歲開始踏入投資及創業,希望分享自己的價值觀給予讀者們對生活規劃的啟發。
個人Blog:http://justin0904.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