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沒這麼神,華爾街交易員找到更穩賺的ETF,在台灣也買得到

洞見,英文為Insight,不只是新穎的見解或靈光乍現,而是用長期累積的大量經驗、模式和情境,推演出具有獨特見解且有價值的想法。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謹慎地選擇與分析現象所得出的觀點與洞見,跳脫框架思考,透過不同維度去思索,甚至完全透過大數據量化分析整理的邏輯思維,從表象找到背後有價值的觀點,這對我們才是有意義的;這就是洞察思維的涵義。

團隊成員背景累積超過20年國際股市投資&交易經驗,曾任美國華爾街工作、大型金融機構交易員與避險基金經理人,並為CFA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

透過「傳統基本面質化分析」與「價格籌碼面的型態分析」以及「大數據的量化分析」的綜合維度,不同角度的視野,跳脫框架思考。

而2016年以來台灣的總體GDP已連 2 季負成長,出口更連15個月衰退,打破金融海嘯時期紀錄。近年來國際資金氾濫造成股市指數短期不斷向上推升,難保不會在某一天泡沫化。

由於國內經濟數據或對未來的展望無法佐證並支持這樣定期買進並投資「台灣」的做法,這樣的投資很難令人心安,誰也沒辦法保證,以前股市相對的低點,有沒有可能在基本面持續衰退後成為往後的相對高點。

過去曾發生過的事情,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生;以前能夠獲利的模式,也無法保證未來一定能複製。

不論做哪一方面投資,最重要的是邏輯思維的建立,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投資人進場買進,做決策時有沒有證據輔佐看法,原先進場的原因是否繼續存在,而觀察是否也無違背事實。

小結:

台灣被MSCI歸類為新興市場,在經濟與政治面都較已開發中國家較不穩定,資金也相對不願流入;許多績優企業,公司多在本地或中國,這樣的單一市場,一有問題很容易直接反映在營收和獲利,常有大起大落的情形發生。

最佔指數權重的台灣50權值股,卻有許多相關供應鏈的股票,Apple的供單與否可能直接影響到台灣的指數漲跌。

美國是最國際性的市場,某些層面來說也是全世界金融市場的莊家,全世界熱錢不斷湧入,甚至自己就能印鈔票。以上市公司來說,從Apple、Google、IBM、Facebook的科技股到日常生活概念股Starbucks、可口可樂、迪士尼、NIKE、麥當勞至金融相關的摩根史坦利、高盛,都是全世界耳熟能詳的知名公司。

而美股指數的表現也能佐證,在全世界大漲時,美國永遠都是領頭羊;在空頭來臨時,也總是能夠最抗跌。

下圖是美股從1982年到現在的上漲表現,S&P 500(ETF代號SPY)是由美國市值最大的500家公司所構成的指數,是一般認為最能反映美股的指數,也是美國投資人所看的大盤:

如果能投資由這些知名公司領銜所組成的指數,又能在台灣輕鬆下單,並負擔比台灣更低的手續費,何樂而不為呢?(會在之後文章中提及細節)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