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

錢 鑰匙
圖片來源:dreamstime

近年來ETF投資相當盛行,有去年火紅的陸股相關ETF,上證2X(00633L)、滬深2X(00637L),每天成交量都有五萬張以上;台股指數投資ETF則有台灣50(0050)、台灣高股息(0056)。

甚至有許多可以反向操作的ETF,只要認為市場後續看跌,就可以買進,如果市場大跌,這檔ETF就會大漲,讓許多人可以多空操作,不再像以往只能一路死多頭,或越跌越買。比如在大盤判定為空頭時,積極型投資人可以在大盤下跌時也賺錢,也能讓股票套牢的投資者買一些反向ETF,如T50反1(00632R)做避險。

ETF市場非常大,不只是國外的指數,甚至連石油(00642U)、黃金(00635U)都有;但同理而言,也成為了外資或大戶避險的好選擇。

關於近年來最流行的ETF投資法迷思

大概的論點是:因為台灣的指數不會無止盡下跌,所以定期買進「0050」,越跌買越多,並在大盤漲高時買越少,長期持有個5~10年,每年配股配息,等到哪天指數快接近萬點時慢慢出場。

關於以上這段話,看似頗有道理,但在任何投資之前,我們都該仔細思考,並做風險評估,而不是一味地盲從。

舉個例來說吧

同樣的長期存股作法,以往有許多投資人把它套用在中鋼(2002),稍微google一下就中可以找到非常多這檔股票的定期定額投資法。

中國鋼鐵(簡稱中鋼)為例,它的股價長期以來平均都在20~40塊徘徊,加上不會倒的特性,許多人會推薦在跌破30塊時慢慢買進並長期持有,領取股利,並在股價相對高點局部出脫。

回想當年在2009~2011年時,常看到大力推行定期買進中鋼的長期投資法,假如因此不經思考在2011年跌破30塊時慢慢買進,2016年的今天,可能會有滿滿的疑惑。

原因就在中鋼股價從2011年跌破30塊後就一路往下,最低曾到16.75塊,價格砍半。以基本面來說,2008年第一季的每股稅後淨利還有1.02塊,配上合計1.73塊的股利;而2016年第一季的每股稅後盈餘只剩0.03塊,配上2015年0.5塊的股利。如此衰退的基本面行情,加上股價從來不曾回到30塊過,一路向下。

對於長期持有者來說,真的敢越跌越買嗎?真的有勇氣定期把辛苦錢不斷丟進去,只為了等待將來能夠回本?

再來看台灣這幾年的基本面,2015全年度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負的0.31%,躉售物價指數(WPI)更較前一年下滑8.82%,加上國內外包括主計處在內所有預測機構從第二季起,持續下修台灣在2015年的GDP成長,通貨緊縮陰霾籠罩不去。

{DS}

而2016年以來台灣的總體GDP已連 2 季負成長,出口更連15個月衰退,打破金融海嘯時期紀錄。近年來國際資金氾濫造成股市指數短期不斷向上推升,難保不會在某一天泡沫化。

由於國內經濟數據或對未來的展望無法佐證並支持這樣定期買進並投資「台灣」的做法,這樣的投資很難令人心安,誰也沒辦法保證,以前股市相對的低點,有沒有可能在基本面持續衰退後成為往後的相對高點。

過去曾發生過的事情,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生;以前能夠獲利的模式,也無法保證未來一定能複製。

不論做哪一方面投資,最重要的是邏輯思維的建立,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投資人進場買進,做決策時有沒有證據輔佐看法,原先進場的原因是否繼續存在,而觀察是否也無違背事實。

小結:

台灣被MSCI歸類為新興市場,在經濟與政治面都較已開發中國家較不穩定,資金也相對不願流入;許多績優企業,公司多在本地或中國,這樣的單一市場,一有問題很容易直接反映在營收和獲利,常有大起大落的情形發生。

最佔指數權重的台灣50權值股,卻有許多相關供應鏈的股票,Apple的供單與否可能直接影響到台灣的指數漲跌。

美國是最國際性的市場,某些層面來說也是全世界金融市場的莊家,全世界熱錢不斷湧入,甚至自己就能印鈔票。以上市公司來說,從Apple、Google、IBM、Facebook的科技股到日常生活概念股Starbucks、可口可樂、迪士尼、NIKE、麥當勞至金融相關的摩根史坦利、高盛,都是全世界耳熟能詳的知名公司。

而美股指數的表現也能佐證,在全世界大漲時,美國永遠都是領頭羊;在空頭來臨時,也總是能夠最抗跌。

下圖是美股從1982年到現在的上漲表現,S&P 500(ETF代號SPY)是由美國市值最大的500家公司所構成的指數,是一般認為最能反映美股的指數,也是美國投資人所看的大盤:

如果能投資由這些知名公司領銜所組成的指數,又能在台灣輕鬆下單,並負擔比台灣更低的手續費,何樂而不為呢?(會在之後文章中提及細節)

作者簡介_Mr. DW

台大電機學院理工碩士背景出生,經歷過工程師生活,也曾赴紐約讀商學院並在華爾街任職過美股當沖交易員,擁有十多年台灣股市投資經驗,現正自行創業兼任金融市場交易人。希望藉由多樣化的背景經驗提供一些思維與分享多年投資理財的經驗,一方面可以檢視自己,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不同的想法。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