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GDP難保1...到底GDP干我們什麼事?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

然而,QE(量化寛鬆)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均衡,QE最早出線的目的在扼阻急速下滑的資產價格,避免信心崩盤出現多殺多的局面。但由於各國政府的不願放手,QE早就從急救藥變成保健藥,過長的QE和超低利率環境的確拉抬資產的價格,甚至今天很多資產的價格都比2007年金融風暴前還高,各國政府還是不肯放手。同時,在看似華麗的數據下,大家卻發現消費萎縮了,因為要因應高漲的房租、油價...等排擠掉中低階層的消費,這時大家才發現,QE之後餅愈做愈大,但是窮人卻沒有因此多吃一口,反而是少吃一口,所以一些原本內部就貧富懸殊的國家開始出現動亂。簡單地說,下一個經濟學重心又從增長重回到了分配,這也是近期此類探討分配的經濟學者逐步佔上風的原因。

這樣的情況自然也會出現在台灣身上,看看馬英九執政的8年,除了少數幾季受因國際大環境GDP下滑外,基本上台灣還算維持一定水準,整體而言GDP是成長的,但是民眾的感受卻遠不及此,多數人並沒有隨著GDP成長而覺得自己財富增加,反而覺得自己變窮,這是成長不均衡的結果,特定產業獲利變得更富有,但許多人則是因為價格的上漲反而被剝削,自然也種下執政黨大敗或是失去政權的結果,但真正好笑的是,執政的國民黨並未看出問題所在,反而把問題歸因於減稅減得不夠,經濟提升不夠力,只要經濟成長,民眾自然會重回懷抱,所以近期又會看到立委提了一堆減稅法案。

如果台灣的政治人物不能理解「增長」和「分配」二項議題的不同,還把思維停留在只要把餅做大,所有民眾都能多少多吃一口的心態,自然不難理解這些人為何會被淘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