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xl_17646454
圖片放大
小年夜清晨的一場地震,讓位於台南永康的17層「維冠大樓」倒塌,媒體在現場拍到了混凝土構造內有沙拉油桶,讓外界以為又是不肖建商偷工減料。
但是,大樓倒塌真的是因為用沙拉油桶代替混凝土材料,導致結構體無力承受地震?
其實,房屋建築的「結構體」與「裝修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念。結構體負責提供房屋抵抗外力的強度,裝修材基本上是為了美觀或使用便利而存在。舉個例子,每個人家中的磚造隔間牆,看起來很堅固,實際上隔間牆並非結構體的一部份,所以就算為了改變空間使用,將全數隔間牆敲除,也不會影響建築物的結構強度。
維冠大樓被拍到有填塞沙拉油桶的「混凝土構造」,如果只是個外牆的造型裝飾柱,那本來就不是設計來抵抗外力的構件;你可以說建設公司偷工,沒有用模版來控制裝飾柱或牆的平整度,但這些裝飾柱與牆,跟大樓的結構強度,根本沒有任何關連。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維冠大樓倒塌?網路上已經有諸如:結構柱內箍筋數量不足;一、二樓及騎樓樑柱規劃位置不佳;結構體主鋼筋在同高度搭接等推測,然而這些技術性原因其實都圍繞在同一個關鍵—維冠大樓在民國81年興建時,當時的法規要求建物的耐震係數大概只有到5,直到民國88年發生921大地震後,台灣房屋的耐震設計才拉高到6級以上。
若從法律的角度出發,維冠大樓的耐震係數雖然偏低,但可能已經符合民國81年興建時的法律規章,不然建築物也不可能在民國83年就取得合法的使用執照迄今。所以如果檢方無法證明維冠大樓的倒塌,跟建築公司在結構體施工上的偷工減料(例如鋼筋埋設數量與圖說不符、樑柱尺寸與圖說不符、混凝土強度與圖說不符等)可以劃上等號,不然建築公司是沒有法律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