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就退休的大叔:「理財」不能賺更多錢,但絕對會讓你有「很夠用」的錢

四年級後段班,畢業自台大商學系。退伍後,曾在《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擔任行銷企劃,然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44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並靠著一檔股票養活一家七口。53歲,將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一書,成為作家。4年內總共出了8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旅遊」和「勵志」等多重面向。最新的著作是2017年2月出版的《只買4支股,年賺18%》。

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

錢理財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很榮幸受「商周財富網」之邀,來此開闢一個專欄,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理財觀念、心得和經驗。這是本專欄的第一篇文章,當然要把我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先和大家做個溝通,那就是「『理財』就一定是『投資』嗎?」

「理財」,顧名思義是「管理你的財產」;而「投資」的目的則是要「賺錢」,兩者的目標其實是有很大差異的,很多理財方法根本就不該把「投資」收益納入考慮。「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項,因此,「投資」絕不等於是「理財」。

舉例來說,保險、房地產和股票,都是理財的工具,但誰買保險,是希望從中獲利的?大家都希望平平安安,不必理賠,結果很多壽險顧問卻都從「投資」的角度來推銷保單。再者,如果你買房子要自住,而且你一輩子要買一間房都很吃力了,有必要把增值空間看得那麼重要嗎?至於買賣股票這種理財方法,你一定希望能從中獲利,所以當然是一種投資(或者說是一種「投機」)了。認清各種理財工具的特性,你才能充分利用它,而不會動不動就從投資的角度來考量。

保險真的該回歸到它原來「保障」和「急難救助」的初衷,因為當今任何保單能提供的投資收益和還本保證,其實都只是比定存高一點點而已。把因應「投資」和「還本」的保費省下來,去做保守穩當的股票投資,才是正確的做法。

若你有能力買第二間房子,再好好評估它的增值性吧!如果你自忖一生只能買一間房子的話,請把它當成「保值」的工具,而非「投資」的工具。

很多人經常把兩者混為一談,所以把「理財」也當成是和「投資」、「投機」一樣的負面辭彙。一般圖書館和公益團體都不太喜歡邀請我去辦「理財講座」,這可能是被很多口齒伶俐的投顧老師所誤導。有趣的是,我受邀去圖書館演講「郵輪旅遊」的主題時,聽眾因為知道我是理財暢銷作家,都希望我留最後半個小時來談「股票投資」,結果反而後者得到的回響還更勝前者。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