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存錢,不一定非要戒掉星巴克!先做完這個「72小時測試」看自己省下多少錢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我們都聽過黃金法則,教導我們要把「15%的薪水」放到退休帳戶中,這個明確的數字似乎相當淺顯易懂,同時也很好計算。如果像這樣的經驗法則能激發你開始存更多的錢,的確很棒。事實上,我有很多客戶在二十幾歲時就開始儲蓄,因為理財書籍上都這麼說,而他們在十年或二十年後的生活就會過得比沒有存錢時更好。

不幸的是,這個一體適用的忠告可能會有一些問題:
(1)你可能無法存到15%的薪資;或是
(2)你可能不需要存到這個數字。

假使你透過節省開銷,並且削減預算,但卻依然發現自己不能存到15%以上的薪水又會如何?或是假使你今年意外比平時多賺兩倍的錢又該怎麼辦呢?你是否要亂花多餘的錢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我對於這類經驗法則的顧慮是,我們通常會把法則視為絕對的真理。當我們照做時,如果盡力卻仍無法存到15%薪資的目標,就會在身上加諸過度的壓力。但是,人生並不是只有退休。建立財務規劃不應該是嚴格限制你現在的生活,拒絕幫助維持你現在健康、快樂又頭腦清晰的事物。

財務決策的過程不只是建立試算表,因為人生很難完全套用試算表。如果我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很多決定可能乍看之下並不理智。你的目標應該是在心中建立一個完整的規劃。到目前為止,你已經做了許多基礎工作幫助了解現在的財務定位,以及想要達成的財務目標;現在你就要運用所學來為自己想出一個合理的儲蓄計畫。

如何知道存款已經足夠?

當我在富達投資(Fidelity)工作時,好友布萊德.彼得森(Brad Peterson)和我的一段對話改變我對儲蓄的想法。彼得森已婚,有一個小孩,我們經常討論身為父母要處理的事。某天,我詢問彼得森道:「你已經存好孩子就讀大學的學費嗎?你又是怎麼知道已經存夠這筆錢的?」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