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不旺,零售業績連六個月衰退》香港黃金週現場,直擊消失的中國大媽

過去精品店排隊人潮少說三、四列,現在三、四人就算好的了, 陸客退潮,業績跟著重傷,雞蛋別放同一籃子這學問,台灣學會了嗎?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銅鑼灣羅素街曾是全球店租最貴的地方,如今少了陸客,連鎖鐘表品牌也被迫搬遷,改到二級商圈拓點。
銅鑼灣羅素街曾是全球店租最貴的地方,如今少了陸客,連鎖鐘表品牌也被迫搬遷,改到二級商圈拓點。
圖片放大

香港現在最時髦的地方,是你意想不到的沒落工業區。

位於九龍半島東邊的觀塘,許多老舊廠辦大樓(在香港稱工廈),歷經半個世紀前塑膠、成衣加工的繁華,如今多處閒置。《商業周刊》記者走過一家傳出濃濃油墨味的印刷廠,拐進旁邊一棟工廈,一樓是卡車停車場,走上二樓卻聞到陣陣香氣,打開門,竟是間賣著台式涼麵、雞排飯、牛肉麵的餐廳。週五下午兩點半,座位全滿,全是香港本地年輕人。

冷清了數十年的工廈,意外成為香港年輕人的創業基地。杯子蛋糕店、Outlet服飾店、素食超市,甚至有室內沙灘、滑水道的遊樂場,各種吸引年輕消費群的生意應有盡有。共通點是,沒有醒目招牌,有些連地址都沒有,就開在工廠旁或停車場樓上,想一探究竟,得排隊搭貨梯上樓。

驚!舊商辦變創業熱區
沒招牌台式餐廳天天客滿

「不太可能有五十、六十歲的人跑來工廈開店,滿多都是年輕人來開,因為租金便宜,場地又大。」來自台灣的Vivian說,她和香港朋友已在工廈開了兩家餐廳,觀塘的「小時光」三個月前開幕以來,用餐時間幾乎客滿,店裡擺滿台灣小學用的課桌椅,連店員都穿著台灣高中生制服,牆上還貼著一張台灣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的海報。

打中香港人「哈台」心理,小時光成為最新人氣名店,月營收約港幣一百萬元。六十坪的店面,月租港幣三萬元,只占營收的三%;相形之下,香港本島鬧區的黃金店面,每月店租動輒占到營收的一、兩成或更高。

腳步轉到觀光客最熟悉的銅鑼灣、尖沙咀,景象卻也丕變。

甫結束的中國「十一黃金週」假期,一向是香港迎接陸客消費的年度高潮,今年業績卻慘兮兮。尖沙咀的廣東道上,自從十二年前中國開放陸客到港自由行以來,所有一線國際精品都到此插旗,像香奈兒旗艦店的營收,甚至曾超越法國巴黎總店。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