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50歲,防老最該做的事》30歲世代:及早認知人類老化過程

為了避免自己與家人落入長期照顧的境界,不管你現在是30、40、50歲哪個世代,預先做好準備,才是比「瞎操心」更重要的一件事。
由《商業周刊》出版部門編輯之專業主題式雜誌,定期出版關於投資理財、職場競爭力、生活健康等不同議題之刊物。
30、40、50歲,防老最該做的事》30歲世代:及早認知人類老化過程

竹科工程師林小姐(匿名)和先生兩人都是高薪族,月薪合計20萬元,碰到父親得帕金森氏症,經濟壓力還是很大。2年前,她父親因病情惡化住院,不能吃、不能說話、也不能動,就像漸凍人。當時,她每天早上必須請1小時假,去醫院看父親,進公司也沒心情上班,每天打開電腦,就是上網查相關資訊,找病情資料、找看護、外傭,「政府、企業能夠提供的協助,真的很少。」她說,「都是主管私下罩我的。」

她也曾考慮過留職停薪,但最後決定能撐就撐,因為,爸爸的看護費、醫藥費, 是好大一筆開銷,「這是長期抗戰。」本來她準備40歲就退休,但現在因為要養小孩,還要負擔照顧長輩,「再多工作幾年吧!」她感嘆:「老人生命的尊嚴,都是錢堆出來的。」

像林小姐這樣的狀況,並非特例,沒有人知道何時會發生家人需要長期照顧的狀況,30多歲的她,為了一家老小決定繼續工作。

其實,面對長期照顧議題,就像是保險的概念一樣,以目前仍是勞動主力的30、40、50歲三個世代來看,不同人生階段也可以預做不同的準備,與其現在還沒發生就擔心、震驚,預先做好心理上的「武裝」及準備,才是更重要的。

以下,是專家分別針對30、40、50歲世代,所提供的心理準備與建議:

30歲世代:及早認知人類老化過程

一般來說,這個族群的父母大約才50、60歲,還未真正退休,所以,社團法人新北市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協會總幹事涂心寧建議30世代的人,應該從父母身上學習及早存「身體老本」(健康及運動),以及養成個人興趣與結交朋友。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張淑卿說,人的身體狀況在25歲時到達顛峰,並開始逐漸走下坡。為了能夠「成功老化」(延長身體狀況快速走下坡的時間),她認為要趁著年輕,就開始認識「老化」這件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