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訊

公投過後》別先批評他們懶惰卸責,希臘年輕人告白,反紓困有苦衷

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希臘民族,用選票決定在歐洲的定位,「反對」的聲音勝出,宣告拒絕再勒緊褲帶過生活,但希臘人民毋庸置疑還要繼續過一段苦日子,直到改革成真。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過去希臘因為領土分散在不同的島嶼,從古至今就不斷上演窮人與富人、寡頭與民主派的衝突,「自掃門前雪」的現象相當普遍。如今左派當政,私人企業更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然而帕帕多普洛斯在政府無能為力之下,率先說出:「只要寫下你的要求,我會不求回報的幫助你。」甚至直接在個人臉書留下聯絡電話。

不到一週時間,帕帕多普洛斯已經無償支付了兩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六萬元),他說:「我很擔憂資金的需求會極速成長,但是我不會後悔、更不會停止,我們正努力討論新的協助方案。」

28歲社會企業媒體負責人:
很多時候我忍不住想哭,我們明明值得更好的對待。

希臘的困局催生了民眾團結的力量,然而不斷萎縮的經濟與永無止境的稅負,也打壓著努力變革的年輕人。

一年半前,《商業周刊》採訪團隊飛抵希臘現場,採訪新創社會企業家希迪雅(Stephania Xydia),她透過網路號召工程師、律師等中產階級,將原本被當地人稱為「公共廁所」的黑街改造成觀光亮點,在官僚與腐敗幾乎摧毀一切的同時,凝聚了社區與民眾的向心力,德國的《鏡報》甚至形容「希臘的年輕人們用自己的方式,一起對抗危機。」

如今,我們再次採訪希迪雅,筋疲力竭的她指出,這一年來經濟不斷萎縮,組織的資金枯竭,員工大半離職。

希迪雅回憶,過去自由工作者每年在雅典大約可以賺到一萬三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九萬元),如今扣掉日益高漲的稅負與生活開銷,每年只能剩下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五萬元)可用,年輕人根本活不下去。「很多時候我都忍不住想哭,」「我們明明值得更好的被對待。」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