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亞投行》加不加入?台灣應更冷靜以對

繁榮是假象?中國「地方債」的真相:像半死不活的台灣高鐵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說穿了,這些建設當初發想時,都是打著提高生活水平,所以認為未來會更好,不可能養不起,不要怕花錢,甚至拿「沒有中山高,哪有今日台灣」來比擬。但事實上,基礎設施投資如果不能帶動產業關聯效果,帶動民間投資,帶動產業升級的話,會因為缺乏運量和效益而成為虧損的公共投資。

再者,就算高鐵有政府擔保,為什麼一堆民間投資機構不搶他的股票,外資那麼有錢,為什麼不參加現增?

答案很簡單,公共建設的報酬率回收期長,但私人資本有其績效壓力,也就是每年度結算,就算是保險基金和退休金基金也不可能每年只期待2-3%報酬,更何況這可能長達數十年,且還有流動性問題,當高鐵收益率這麼低,一旦大型基金入場,要如何出場?除非高鐵可以快速轉盈,且吸引市場大舉追價,讓大型法人可以賣得掉持股,否則幾乎會變成超長期股東,只能抱著。

且外資也好或者法人也好,肯定從財報上看得出來,光折舊就吃死高鐵,要賺錢哪有這麼容易。更何況,當高鐵突然可以大賺特賺,肯定是景氣特好之際,那麼去買別的產業或公司,不是可以賺更多,甚至還不需要抱這麼久,機會成本比較之下,自然興趣缺缺。

會不會有大型法人那麼傻,真的願意去買這種像高鐵這種公共建設?當然有,就是上面中國學者說的,拿國家可以控制的退休金、社保基金去護盤,這種事情台灣以前執政黨也幹過,去幫一些爛企業護盤紓困,後來搞到該政黨被一個三級貧戶之子(編按:前總統陳水扁)幹掉,終結長期執政。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