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第三,中國政府資金很多,進場護盤不是問題。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保險公司等長線資金可為地方債提供近兆元「活水」,極大緩解了償付壓力,可以學國外把地方政府債,並通過債券設計、債券發行、引入信評評等,一來拿到市場上賣給這些基金,轉移風險,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就解了,可以提供這些基金比定存更好的報酬,又能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everybody happy,美國底特律倒債、加州橘郡倒債的風暴不可能在中國發生,最終形成一個健康的債務迴圈體系。
這三點看起完美無懈可擊,但卻有認知上的錯誤。
首先,投資型的負債就沒問題?一般認為這是可以自給自足的,但是看看台灣的高鐵就好。
雖然從財務報表上,高鐵2011年到2013年盈餘分別是58億、36億和33億元,但其實看起來賺錢的帳目,是把折舊攤提從直線法改成「運量百分比」,也就是說,初期運量少、折舊少,2009年開始改成運量百分比後,整體降低高鐵折舊攤提低於100億元,再加上2011年運量增加,高鐵帳目就出現「盈餘」的假象,高鐵前董事長范志強自己都承認,通車七年從沒賺過錢。
台灣高鐵公司累積虧損餘額最高時曾達723.60億元。截至103年6月底,累積虧損為471億元。其發生累積虧損的主因有三:1、營運量不如預期,2、原聯貸利率過高造成利息支出太重,3、折舊及攤銷費用金額龐大。近年其營運量雖與預期目標仍有一段差距。
之所以舉高鐵為例來對照中國的地方債務,因為高鐵是台灣的超大型公共建設,雖然是BOT,但時至今日早就幾乎是政府出資在運作,否則老早倒閉。回過頭來想,當初蓋高鐵時,不也是認為它可以自給自足,結果卻出現今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