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你就知道什麼是「升級版」的官商勾結!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來源:ThomaStudio@flickr, CC BY-SA 2.0
圖片放大

要寫在最前頭的是,感謝新上任的柯文哲市長,讓全台灣民眾看清楚,原來在台灣,BOT不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而是「Burden(負擔) OF Taiwan」。

還記得金融海嘯那一年後台灣最夯的電影叫做「海角七號」,劇中兩位人物,一個是一心想要開發的換取更大利益的鎮長,另一個是捍衛原生土地價值的鎮民代表,兩人間有一段最能呼應現在台灣政局的一席對話那就是:

鎮長:「現在時代進步了,要有國際觀念,現在要有這個地球村的觀念。」
代表:「什麼地球村?啊?你們外地人來我這開飯店、作經理,土地也要BOT,山也BOT,連海也要給我BOT!為什麼這麼美的一片海,被飯店圍起來?」

是的,很多台北市民和全台灣民眾都想問,從大巨蛋到松山菸廠到美河市,為什麼都要搞BOT?說穿了就是「呷好康到相報」。

從學理上來看就是破窗理論的重現。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依循這項試驗,於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當窗戶破了沒人修理,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沒人會管事,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回過頭來看,為什麼會需要BOT?按照現在政府的說法,是因為政府財政不足。

但事實上,這只是一部份理由,因為BOT的目的,就是透過引進民間資金來興建多數民眾需要或者足以創造更多社會福祉等公益性質的建設,使得國家整體進步不因政府財政短缺而遭到排擠。

所以,BOT首要目標是滿足最多人需要和能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政府零出資根本不是必要條件,要知道網路俗諺說:「不用錢最貴」,天底下沒有人會做虧本生意,政府不用出一毛錢就獲得建設,從現在幾起爭議BOT來看,背後都是送給財團更大的利益。

事實上,BOT基本上可以區分成兩種。一種是特許型BOT,另一種叫公益型BOT。

特許型BOT,舉例來說就像是公立圖書館中的餐廳,一旦餐廳營運成功,有助於自身營收,也幫政府賺取了權利金,一旦營運失敗,損失大都由民間機構自行承擔,但政府照樣可以收到權利金。

另外一種公益型BOT,像高鐵、捷運、地下水道這類型,基本上每個人使用量固定,換言之營收不太可能有大幅成長空間,但沒有高鐵、沒有捷運、地下水道,卻會讓多數民眾生活不便,這就是公共建設的本質,也因此多半被認為是自償性不足,也就是總收入不足以打平總支出,所以過往都是政府來編預算,但當政府財政不足時,引進民間資金就是必須。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