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股王大立光也不過是個「媽寶」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請問,為什麼在台灣,企業就敢要求政府什麼都要準備好,否則就是「缺乏投資誘因」?

因為企業只要贏,卻不願承擔輸的風險,所以會去結合政治勢力,來排除變數,也因此就會出現葉世文、林益世、賴素如這種貪污案例,如果結合官方不夠,再來買通學界,給一堆教授擔任獨立董監事,進一步逼官方弄出一堆專科計畫,護航廠商取得補助款或者是壓低稅負。

也因為有這種方便門,勞工對企業來說就很難是創造價值的「關鍵要素」,因為不是關鍵,自然利潤難以共享,也就會出現今年前4月的平均薪資,若扣除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實質薪資仍不及16年前的水準。

但台灣企業這麼認真搞這些,到底競爭力有多強?

根據金管會統計,去年台灣50指數成分股以7.39兆元淨值,創造8,687億元獲利,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1.7%,今年預估台灣50指數成分股將以8.47兆元淨值,創造1.01兆元獲利,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2.0%,對照美國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過去五年平均大約接近15%以上,台灣好像表現不差。

但是,台灣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概也是靠媽寶來的,為什麼?

首先,稅負低到不行。根據雜誌報導,2011年實質稅率低於5%的企業,包括許多大公司,例如緯創,一毛錢都沒繳。遠東新世紀,稅率0.2%。聯電,稅率0.3%。

如果再把各國企業所得稅率拿來比一比,台灣幾乎是偏低的一員。

表格:企業所得稅各國最高邊際稅率及課稅原則比較
圖片放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