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後覺得被騙,除了認了還能怎麼辦?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舉例來說,當你得花一萬元買一支智慧型手機、花兩萬元買一台筆記型電腦,花三萬元買相機,你覺得應該至少花多少時間去做功課,才能減少買錯的機率?如果簡單整理一下,消費者在運用資金和所應該花費的時間成本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表格:

依據這個標準,消費者在購買金融商品的時候,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所做的功課,很顯然的大多都不及格。就以低標來看,一般的家庭可能每年要繳的保險費用為兩萬元,但是有多少家庭每年願意花到兩天的時間去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保障呢?不願意付出時間成本,就只能仰賴保險業務員的「良心」;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就只能任由對方創造需求,最後錢花了很多,需要保障時才發現怎麼該保的都沒有保。

又或者,業務員跟你說,「我只有今天給你這樣的折扣,明天就沒有這個價格了。」除非,這個撿便宜的機會是你自己找到的,你真的知道合理價格是多少,否則告訴你這個「便宜機會」的人,只是在利用一個資訊不對稱的機會來賺錢而已。對方也想賺大錢,也要活下去,有什麼理由讓你撿便宜?

有一些比較熟的朋友會來跟我討論:現在有什麼好的投資?我都會跟他說:你真有被騙的天份。這不是嘲笑,而是事實。什麼叫做被騙?就是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當你不做功課只問明牌,就已經陷入了「被騙」的情境,無論對方是刻意欺騙(為了佣金等利益)或是無心(其實他不瞭解,但是你問了他只好隨便回答應付一下)。

要避免自己「有被騙的天份」,你應該要花足夠的時間,做足功課,才去買保險、投資基金或是持有股票。不必去擔心「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一個會先到」而想要趕快買保險,如果你真的擔心意外,先買意外險就好,金額不會太高。不用急著買金融商品,因為金融消費者買錯所承受的損失,遠遠大於晚買所出現的損失。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