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根據查到的資料,台灣的終身險,第13個月的保單繼續率為80%,第25個月的繼續率為70%,往後則每年有約4.5%的失效率,所以真的能持有終身險到滿期的比例並不高。買終身險的保戶如果沒有繳費到滿期,反而會損失非常多保費。為什麼沒辦法繳完20年?因為終身險保費高,如果財務狀況不佳,「非必需品」的保險可能就會被停掉。此外,若原來的業務員離職,接手的業務員又不想服務,導致「孤兒保單」,讓保戶不願意再繼續繳費,則是另一個原因。
3、失去財務自主權:
同樣是100萬元的壽險,終身險年繳28,000元,要連續繳20年,共繳了56萬元;定期險一開始年繳3,200元,但是保費會隨年齡調漲,到第20年時年繳14,800元,總繳保費也才15萬元。差距的41萬元,即使只是定存,也是一筆不小的資金,加上利息可能都快可以買一台國產車了。更重要的是,擁有的保障相同,但是錢在自己的手上,想用就可以用,存著還有利息可以賺。雖然定期壽險大多有年齡上限,但是如果能好好把錢存下來,到年老的時候,也能靠自己的存款、而非保險理賠,來應付需要資金的情況。
4、失去調整的彈性:
每個人的保障需求會隨人生階段不同,例如兒子成家立業後,不需要靠自己撫養了;或是房貸繳完,家庭支出減少了,就不需要那麼保障。但是終身險買了以後很難調整。相較之下,只要體況良好,定期險的保障調整彈性就比終身險來得大很多。至於醫療險,定期險有機會根據新的醫療技術而調整保障內容,但是終身險,買的那一刻就定案了。
5、保費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