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除了人口結構以外,收入沒有成長也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如果計入通膨,其實台灣的實質收入是負成長的,而這不但影響到消費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民都失去了投資的能力。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經提過,27年前,台灣人的經常性支出只佔經常性薪資的四成,現在卻已經高達七成。
這代表的,不只是大多數上班族的消費必須越來越精打細算,更意謂著對大多數小資族來說,可能根本沒有投資的能力。試想,有七成的收入都要拿去負擔日常支出,剩下的三成能存下多少都很難說了,又哪來的本錢可以投資呢?
於是平均薪資較高的中高齡或許有能力投資,但是因為接近退休年齡了,投資越來越保守。而青壯年的平均薪資最低,又只能勉強負擔生活支出。所以無論是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業,都會面臨比過去更艱困的處境。
而台灣歷經過多次的產業轉型,每一個世代大多有一個代表性的產業,例如紡織業、電子業,而未來十年、二十年,台灣可能也會有新興產業的出現,可是卻會因為人口結構的改變而導致勞動力不足,使得產業可能無法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作為發展的基礎,這是相當值得重視的問題。
能做些什麼?
針對少子化現象,其實政府很明顯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政策上卻又沒有針對關鍵性問題去作處理,包括職場對懷孕婦女的歧視,以及雖然法律有明定育嬰假,但是根據勞委會的資料,只有39%的民營事業單位有提供育嬰停職停薪的措施,其中申請者恢復原職的比例也只有71.5%。
此外,台灣的人力資源運用也必須要進行調整。舉例來說,台灣總人口兩千三百萬人,保險業從業人數卻高達31萬以上,而如果跟美國進行比較,三億一千萬的人口,保險業的人數只有10萬人。若將保險業的人數調整到與美國的比例相當,則台灣的保險業人數應該降低到一萬以下,同時也釋放出30萬以上的勞動力,可以從事對台灣整體經濟與產業發展更有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