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
中國比亞迪汽車去年第4季銷量首次超過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專家表示,比亞迪背後的中國政府之手已經令美國和歐洲擔憂,電動車可能成為繼晶片後美中下一個地緣政治戰場,尤其是在電池領域。
美國之音10日報導,曾經多年執筆於亞洲時報(Asia Times)的美國經濟學家高德曼(David Goldman)1月7日在X平台上表達對中國政策扶持下飛速發展的各項產業的擔憂,指首先是太陽能電池板和鋼鐵,然後是電訊基礎設施,再來是半導體及電動車,中國工業正在追趕美國。
報導指出,比亞迪的野心不僅限於超越特斯拉(Tesla),從2022年起,比亞迪開始積極擴展海外市場,在日本、泰國、德國、瑞典、紐西蘭、澳洲等多個國家取得了市場進入,並在部分國家建立了自主工廠。比亞迪的成功其實是中國多年來全力打造汽車製造基地,並期待在全球汽車市場占有一席的產物。
2010年,中國實施一系列激勵和補貼政策,鼓勵國內車企更專注於製造電動車,擴大充電基礎設施,向電動車消費者提供稅項減免等等。
2015年,北京啟動了「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強國戰略,旨在取代美國成為領先世界的經濟大國,其目標是主導下一代技術的開發和生產,其中就包括新能源汽車。
中國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2年提及新能源汽車消費。習近平在今年的元旦賀詞中提及,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太陽能)產品為中國製造增添了新亮色。
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 Group)中國與科技政策資深副總裁崔歐洛(Paul Triolo)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政府比美國和歐洲政府都更早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性。
除了擔心自己的國內市場競爭外,美國和歐洲對比亞迪的擔憂還可能有地緣政治因素。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艾雷洛(Alicia Garcia Herrero)預測,電動車可能成為繼半導體之後的美中下一個地緣政治戰場,尤其是在電池領域。
美歐已經展開行動,美國早在前總統川普時代已對中國進口汽車徵收27.5%的關稅。歐洲方面,去年9月13日,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將對中國電動車補貼展開調查。
報導指出,專家認為除觀察比亞迪銷售的突飛猛進之外,更應擔心背後中國政府產業政策及其野心。
小檔案_中央社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