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
去年底,中國突如其來的防疫大轉彎,讓中國民眾在措手不及下迅速染疫,生活在當地的大批台灣人也不例外,不少人感嘆,本以為躲過了台灣的疫情,沒想到最後還是躲不過。
更有甚者,在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先是在台灣被感染,萬沒料到在中國也被感染。一位2022年先後在兩岸染疫的台商眷屬自嘲,自己真的是「兩岸開花」,也許該在兩岸都買張彩券,才對得起自己。
中國近3年嚴厲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以及台灣也一度採取接近清零做法,導致往返兩岸都需要接受2週左右的隔離,造成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
為此,不少在中國工作的台灣人,從2020年1月COVID-19疫情爆發後至今,只回台過1、2次,甚至未曾回台,讓他們大部分躲過了台灣4月、5月間爆發的Omicron疫情。
幾位在中國工作台灣人的形容,當時看到台灣疫情大爆發,每天新增確診人數一度攀升到9萬多人時,心中都一度暗自慶幸,人不在台灣,至少免去了染疫的風險。那時候,他們每天能做的,就是關心及慰問在台灣的親朋好友是否安好、有無染疫。
只不過,4、5月間的上海,也正值令人抓狂的封城階段。當時許多在上海的台灣人,心中其實十分糾結,究竟是在行動自由、日用品供應無虞、但有染疫風險的台灣生活好?還是沒有什麼染疫風險、但失去自由、日用品無處購買的上海生活好?
2022大半年過去,台灣民眾早已學會與病毒共存,對疫情逐漸泰然視之,一水之隔的中國卻陷入「動態清零」的困境。當時,幾乎所有人都預期,中國恐怕要拖到今年3月全國「兩會」以後,防疫才會逐漸放鬆,分階段告別「動態清零」。
誰也沒想到,中國會在12月上旬,突如其來地決定放棄動態清零,徹底向大小官媒3年來一路咒罵、嘲笑的「躺平共存」方向跑步前進,震驚了許多中國民眾,包括在中國各地生活的台灣人。
從那時起,在中國的台商、台幹、台生及眷屬圈裡,染疫人數呈等比級數增加。像在疫情最早爆發的北京,當地台灣人幾乎是成片成片地倒下。據不完全統計,直到2022年12月中旬,在北京的台灣人已經超過8成染疫,不少人更是全家確診。
至於住著眾多台灣人的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染疫時間則比北京晚了1到2週。到12月底,染疫比率也追上了北京,超過了8成;另一個台灣人聚集地珠三角,集中染疫時間則介於北京與上海之間,同樣有著8成的染疫比率。
中國的這波疫情海嘯,讓當地不少染疫的台灣人不禁感嘆,沒想到躲過了台灣的疫情,卻沒能躲過在大陸的疫情。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全身乏力、肌肉疼痛等症狀,都發生在他們身上。
北京台幹小李,是當地最早一批中鏢的台灣人之一。他說,從11月下旬起,自己去做的「十混一」(10個人的採樣混入同一試管)核酸檢測報告,就一直出不來。但卻一直沒收到要接受單管(單人專屬試管)核酸的通知,理由是「人手不夠」,他便預想到北京的疫情大勢不妙。
小李回憶,12月5日午後,他和鄰座的幾位中國籍同事,相繼出現發燒、咳嗽、全身乏力等症狀。等晚上回到家拿出抗原(快篩)一測,看見了清晰的兩條槓─陽性。由於中國當局當時防疫還沒正式鬆綁,他和同一天一齊染疫的同事們,一度很擔心會被帶到方艙去隔離。不過,當時北京就已盛傳,方艙即將成為歷史。
在忐忑不安下,小李昏沉且微燒,渡過了染疫的頭兩天。第3天起,症狀轉為咳嗽及喉嚨痛。第7天,他轉陰了,但之後還是繼續咳嗽了1星期,才完全康復。不過,由於身為主管,在轉陰的前1天,他就和幾個有陰有陽的同事進公司上班了,還特地把幾個沒確診的同事,安排到大會議室辦公。
另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台灣女孩Rose,則是「兩岸開花」染疫的實例。
由於過年機票難買,加上公司配合中國當局號召員工「就地過年」,她2021、2022年都沒有回台灣過年。2022年4月底,她趁著手邊工作較少的空檔回台休假,卻趕上了台灣開始「共存」的首波疫情而確診。這一來,讓她在台足足待了1個月,PCR才徹底轉陰,重返北京上班,損失不貲。
不料,中國官方12月7日宣布象徵防疫鬆綁的「新10條」後兩天,Rose又在北京確診了。由於當時北京餐飲店已全面禁止內用,經過細想,應該是被公司同事傳染。不過有在台確診的經驗,她短短5天後就轉陰,除了咳嗽及全身乏力外,倒沒有其他症狀,是全公司症狀最輕的員工。
面對自己同時在兩岸確診,Rose無奈地戲稱自己是「天殺之人」。當初在台灣確診時,她根本不敢告訴北京的公司實情,只說「要開刀」。因為當時的中國,普遍把染疫者視為洪水猛獸;但在北京確診後,她反而能平靜以對。和症狀嚴重許多、且沒染疫過的中國籍同事相較,自己輕鬆許多,好得也快。
如今到了年關,Rose選擇好好地回台過年,準備和朋友大吃一頓再回北京,理由就是「反正兩邊都中獎了」,心裡一派輕鬆;小李則決定避開返鄉人潮,2月初再回台過年,最高原則就是「別在台灣又中獎了」。
在對岸的台灣人,染疫的經歷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中國從清零到放開的疫情大潮,都讓曾被病毒上身的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檔案_中央社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