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經驗看全球經濟重啟走向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從中國經驗看全球經濟重啟走向

目前在世界各地,不論是投資人或非投資人,都高度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後的各國經濟會在何時及如何「重啟」。同樣重要的是,經濟何時能真正地再度活躍?也就是說,消費者何時及如何才能安心,繼而恢復正常消費行為?企業何時能創造夠安全的工作環境,讓員工重返工作場所,並回復危機前的生產水準?

眾所周知,距離有效且能大規模供應的疫苗問世,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人們普遍認為,一旦輕忽社交距離政策,很有可能導致第2波感染,甚至可能再次引發封城。因此除了觀察消費者和企業在經濟衰退後所持的謹慎態度外,也需密切關注在病毒仍可能持續傳播下,民眾的行為變化。

在試圖研究後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可能出現的行為變化時,我們認為把中國當成歐洲和美國的領先指標是最有用的。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經歷嚴重疫情發作,但在2個月後順利「重啟」經濟的國家。

當然,各國之間存在著許多重大差異:疫情的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包括檢測和接觸者追蹤)存在顯著差異,市場對宏觀政策的反應各異,以及政治和文化上的差異等等,因此無法完全類比。

但我們也認為,儘管地區不同、文化不同,但人類行為的基本模式是類似的,因此經濟重啟後中國的消費者與商業等行為,仍可為西方國家的發展走向提供重要線索。

民眾可支配所得減少
使得民間消費增速趨緩

從中國的經驗來看,在確定疫情得到控制後,決定重新開放經濟時的確面臨挑戰,因此經濟活動熱度在開始時呈現平緩走勢,但隨著政府和公眾對衛生與防疫能力信心提高後,經濟活動的熱度開始提升。這從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後,特別是2月下旬和3月初,包括煤炭消費、房地產銷售和城市交通壅塞等日常活動指標都明顯加速就可看出(詳見圖1、2)。只是經濟重啟後的這2個月活動水準,還是較往年有所放緩。

儘管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已經陸續復工,但是民間消費卻還未全面復甦,非核心消費支出較去年減少20%,主要是因為今年第1季民眾可支配所得較去年同期減少3.9%。這反映出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也反映出民眾此時選擇盡量避免群聚的心理,導致消費增長的速度減緩。

這波疫情發生後,產業趨勢也產生變化,民眾的消費習慣從實體消費快速轉到線上消費。根據中國數據顯示,3月份實體消費支出較去年同期減少13%,但線上消費支出卻比去年同期上升11%。

中國約花2個月時間重啟經濟的歷程,可為成熟國家的預期提供一些方向。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差異是:成熟國家的經濟復甦將是一條平緩中帶有崎嶇的道路。

畢竟,就算是企業重新恢復營業,也並不代表消費者會蜂擁而至,因為多數消費者可能還是想遠離擁擠的人群。必須讓民眾感到安全,民眾才愈能恢復半正常的活動。

然而,從許多現象可以觀察到,成熟國家即使陸續恢復半正常活動,其經濟正常化的規模和速度可能會不如中國,因為美國和歐洲經歷更嚴重的疫情,而且疫情達高峰的周期也比中國長。更重要的是,相對中國,美國的失業率快速攀升,員工能回工作崗位的速度會更慢,連帶消費者也會更加謹慎。

貨幣、財政政策支撐
股市已快速恢復

有鑒於中國的疫情經驗,及中國和西方經濟體的差異,全球股市可說以極快的速度反映歐美疫情的利空。受到疫情的影響,儘管預期今年經濟成長率不會太好,但從今年初到5月14日止,標準普爾500指數僅下跌約11%,這顯示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雙重支撐下,市場已從疫情的高度恐慌中快速恢復過來。

我們認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市場有極大助益,只是須留意的是,政策支撐的利多已陸續反映在股市中,但估值卻尚未完全反映出未來幾個季度、甚至未來幾年增長和營收的潛在不確定性。事實上,儘管政策決策者透過這些政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但他們並未完全解除潛在的償付能力風險,這是投資人需留意的潛在變數。

至於在市場方面,我們看好中國及其他北亞經濟體的程度,要多過於其他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主要是因為前者顯現出較佳的疫情管理與控制能力,同時對外的融資能力也較佳,未來也有較多的刺激政策可以推出。

至於在產業發展的前景上,我們也看到幾個趨勢,亦即在多國封城政策中,許多產業表現相對突出,包括通訊服務、健康醫療等;在當前還未出現有效疫苗的環境下,我們持續看好這些產業的發展前景。

延伸閱讀
全球經濟呈U型復甦 股市Q3可望再走高
疫情一旦結束 看好中、美股市表現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