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0050打對折時再All in賺更多?等崩盤不是零風險!付出代價恐比想像的更可怕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摘要

最近股市的回跌,讓人不禁回想起多頭時期,股市連漲不停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詢問「是否直接All in會賺最多?」不過嚴格來說,「不投資的風險是相當大的」,因為等待股市大崩盤並不是沒有代價,而且股市回檔的幅度、時間都難以估算...。

不投資的風險非常大

這件事讀者應該會有點啟發,那就是「不投資的風險是相當大的」,等待股市大崩盤並不是沒有代價,而且股市回檔的幅度、時間都難以估算。

假如從現在開始,0050又打了85折,也就是從現在起算,又回檔了15%,那此時終於有等到漂亮點位而去買進的人,成本也沒有比2022年買最貴的那位衰人還低,因為股息都還沒計算進去,勉強算打平。

再舉一個比較令人傷感的實例。

昨晚剛好被YT推播,以前一些因公殉職的警消人員,就是為了這社會安全犧牲性命的英雄們,他們當然有得到政府當時給的撫恤金,有的還有妻兒,老父老母則健在,但這些撫恤金縱然有500萬元、800萬元,經過這30幾年來、20幾年來的花銷,幾乎也難以保障這些英雄的家人們能得到生活的保障,運氣好的就是孩子也快成年了,所以這些錢還夠用,運氣不好的就是孩子當時才出生沒多久,那這幾百萬,怎有辦法撐一家人用20年?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說,人家遺孀可能拿到這筆錢有做投資,早就賺翻也說不定,這邊我們難以去逐一考證,但以早期台灣長輩的調性,8成以上還是以定存為主,投資當然有風險,但我們要學習的是「管理風險」,並且去判斷怎樣的風險是可以承擔的,只要能承擔得起,就要勇敢去做這正確的事。

千萬不要到了60歲才想要好好大幹一番,覺得以前股票沒賺錢都是因為沒時間看盤的關係,現在退休終於有時間盯盤,當沖、隔日沖樣樣來,一股腦把僅有的那300萬元、400萬元退休金拿去玩,這時所冒的風險遠遠大於年輕階段就去做投資。

別在該扛風險的時候選擇輕鬆

在可以扛風險的時候不扛,卻在不能扛風險的時候亂扛,這是值得讀者細細思考的地方,不管30歲還是40歲,這都還有充分的時間做投資,任何波動經過20年以上,回頭再看只會覺得根本沒什麼波動。

股市此時的回跌,崩的不是「盤」,而是「人心」。

不用管太多雜訊,細算自己的資金狀況,把家庭理財功課做好,資金控管得宜,這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部份。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財富追不上房價、股市,都是大環境的錯?與其怨懟,讓自己開始變好更重要
一旦戰爭開打、台股崩跌,有再多台積電也沒用?從巴菲特致股東信中見智慧
25歲砸300萬買指數型ETF,35年滾出2300萬資產退休無虞?背後暗藏6大盲點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