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摘要
不少新問世的高股息ETF,歷經了去年的市場震盪後至今仍陷入配息縮水、股價破發的情況。投資人不能被「當下的殖利率」吸引,關鍵一定是「資本利得」。表面上的殖利率,如果伴隨著股價一直下跌,那一切就變成泡影。
一檔股票或ETF的股價假如是30元,年配息是3元,那股民大家都會算,股息殖利率就是10%。
在近2年~3年來,很多散戶投資人為了想要有「每月或每季進帳現金的感覺」,因此很喜愛投資這類高股息ETF,各家投信也把握商機狂推商品,甚至坊間不少人聲稱只要「存到OO張」就能退休。
高股息ETF的殖利率迷思
實際上,這邊有個嚴重的迷失要特別小心,這些ETF配息的息,一部分是來自於持有股票的配息,另一部分是來自於處分股票時得到的「資本利得」,也就是差價的意思。在大多頭時期,這資本利得很豐厚,常常還蓋過了持有股票的配息,占比較大。
在當時高股息ETF熱賣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一個很好的觀念:「一檔ETF明明手上30家公司的股息殖利率約6%,為什麼組成一檔ETF後,就變成10%?想也知道無法長期持續。」
那接下來我們要細究下去,如果股價走空,手上的這些持股就這樣繼續擺著,是否還能維持10%的殖利率?例如:ETF股價走跌到20元,年配息合計約1.6元,那看起來還是有8%(=(1.6元/20元)x100%),對嗎?
不對的,因為當初買30元的人,成本就是30元,要用30元去計算,代表30元取得1.6元的股息,因此每年的殖利率只剩下5.33%(=(1.6元/30元)x100%)。
結果空頭市場有一天降臨,高股息ETF雖然是一籃子股票,但終究還是要跌,例如這股價來到15元好了,年配息有0.6元,那看起來還是有4%,問題是當初買的成本就是30元,所以當初所購入的張數去乘上現在每張所配發的現金股息,領到的錢只會更少,那投報率就只會更低。
就算股票都不賣,帳面損失也先不討論,單純看配息殖利率,那計算出來就是2%(=0.6元/30元),因此投資人不能被「當下的殖利率」吸引,關鍵一定是「資本利得」,也就是這一籃子股票還是要成長,或者說大盤下跌時,這些股票能發揮抗跌效果,那才有意義。只不過從過去歷史統計來看,大盤走空時期,高股息組合並沒有發生抗跌效果。
有人會說:「至少還是有領到一些錢啊!」
確實如此,假如只是要從這個標準出發,那配發0.6元也是錢,每年殖利率2%也是錢,只是讀者一定要記住,那個表面上的殖利率,如果伴隨著股價一直下跌,那一切就變成泡影。
只有「當下」用市價去買的「新投資人」,才會有所謂的高殖利率,例如回跌好一陣子了,剛好有位投資人看到股價15元,配息0.6元,覺得4%也還不錯,畢竟銀行利息才1%多,那花了一些錢去購入,成本15元,這位投資人才是真的有4%殖利率。
當然,未來如果沒有漲上去,或者配息要增加,要不然也幫助不大,提供給讀者參考,相信會有收穫,祝大家工作順心,事事順利。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孩子買房、父母若無法金援就是不及格?比較永無止盡!靠自己拚搏才是真本事
存股套牢,抱著等回檔就好?從台塑四寶身上學到的一課:長期投資不是獲利萬靈丹
存1400萬才能退休?25歲、30歲...年紀輕輕本金小,靠投資提早退休機率高嗎?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