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時開銷必定減少、不用準備很多錢就能退休?一文點破背後的2大理財盲點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圖片放大
摘要

偶爾會看到網路上這樣的影片,大致上是說人的晚年不需要很多退休金,65歲後能花的很少。其實背後有2件事得思考,第1個是思考為什麼以前的人只有幾百萬元,也能準時退休。第2個是,人到了晚年開銷真的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嗎?背後其實還隱藏了2大陷阱。

偶爾會看到網路上這樣的影片,大致上是說:「其實人的晚年不需要很多退休金,65歲後能花的很少。」

「以前的人65歲退休也不過200萬元~300萬元,還不是就這樣退休?沒什麼好煩惱的。」

「年老的時候,能做的娛樂不比年輕時,自然開銷會變少。」

諸如此類的內容,實在令人哭笑不得,跟我們專欄讀者分享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免掉入了思考的誤區,造成終身遺憾。

為什麼以前的人,即使沒有大筆財富也能退休?

首先,我們先思考一件事,以前的人為什麼可以65歲或60歲時,明明僅有200萬元、300萬元就可以安然退休,因為以下4個原因:

原因1:以前的300萬元,跟現在的300萬元價值完全不同。

原因2:勞保月退通常國人每月領2萬元上下,這是最多的族群,領到3萬元以上的勞工比率僅有6%。

原因3:以前的人幾乎都有「自住宅」,但現今這年代,40歲人仍然沒有自住宅的還是不少,未來20年~30年後的房租開銷就會壓到喘不過氣,除非老家有房子可繼承,要不然65歲後依舊難以退休。

原因4:平均餘命較短,未來我們將面臨高齡社會,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活到85歲甚至90歲是正常,以前大多70餘歲離開,這有相當大的差別。

以前的物價,如果每月有2萬元年金可領,那當然很不錯;現在的物價,每月領2萬元,相當於以前的一半不到,當然不好過日子。

而房子的相關新聞則是現今社會鬧哄哄的話題,以前可以一家8口人或10口人住在一起,但現代人愈來愈重視隱私,這也是趨勢難以避免,就像很多女性不願跟公婆住,生活習慣大不同,吵架是難免的,公婆可以容忍兒子,卻容不下媳婦的一點疏失。

因此,當人們更重視隱私跟舒服的程度時,離開原生家庭的房子去外面租屋(或買屋)變成自然而然的事。例如原本一家人3兄弟或4兄弟,有人有買到房、有人沒有買到房,要繼承的話又只有1/3或1/4持份,那該如何像以前的人那樣退休?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