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關於現代人的失業,我們來探討「痛苦指數」。有英國經濟學者說:「失業就像是頭痛或發燒,令人不愉快又筋疲力盡,但它卻沒有任何原因可以解釋。」
年輕時的失業,會比較瀟灑,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頭痛發燒復原得快,同時,已經有了「失業後抗體」。1996年,24歲的木村拓哉所演的日本連續劇《長假》,劇中的他對失業、失去積蓄又被騙婚的女主角山口智子說:「失業,把它想成長假,就當是上蒼的獎賞吧。」
對於中年之際的失業,面臨三明治年紀的壓力,可以迴旋的空間少了,換跑道需要計畫,感覺時間已經不是站在他這一邊了。關於中年,它是「人生地殼變動」的時間,驚覺父母老了,也發現身體零件已經開始鬆動,自己將人生奉獻給家人,回過頭卻發現「沒人需要我」,夫妻的親密不知在什麼時候已經淡泊,孩子半大不小,卻已經有自己的生活。夫妻各自有了「隱隱浮現失去角色的失落感」,空巢期來臨,這樣的感受更加強烈。期間,自己對未來何去何從,焦慮感偶爾來敲門了,低潮時,甚至感到人生索然無味…如果這時失業了,為他人付出一切的「被害者意識」往往噴井而出。所謂「哀樂中年」時代,正式來臨。失業,多了許多不可承受的痛!
至於中年後的失業,往往伴隨對未來的茫然與焦慮,從被他人否定、自我否定,最後成了絕望,他們對新環境適應力差,對陌生的新職場是恐懼的,丟臉與驚慌是副作用,憤怒與哀傷則是過程,「人生看不到希望」則是最大的沉淪。
憤怒與絕望之後,我們應該靜下來,重新爬梳「生命與工作」之間取捨,它對我們過去的、未來的意義。
「位子」是廣泛的說詞,它是經濟的保障,也是被需求感的滿足,有了它,代表你已經獲得某些公司的信任,生活重心有了支柱。在職場,應該沒有人會相信「江湖有正義」,但是「猝然被剝奪位子」,對許多人而言是大頓挫,心靈有個轟然破洞。所以我們明白了為何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要對年輕的畢業生說「為什麼你應該趕緊去失敗?」失敗需要練習,懊悔之餘要有自知之明,年輕時要先得到「失敗後抗體」,減少讓自己在中年後、老年陷入絕境。
如果是年輕時的軟性失業,挫敗感或許還好。如果是中年後的硬性「被退休」,一陣錯愕之後,應該快快停止哀痛、恨怒、失落的情緒。靜下來「問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思考什麼是「值得」的人生,給自己重新靜心學習、耐心沉澱的機會。過去總是因為忙碌,沒有時間與自己靜處,忘了追求「大心」。
如何追求大心?變化氣質!工作不是人生的唯一,中年失業,或許你的人生多了「聽看聽」的契機,「多一點時間給自己」應該是答案。
心胸能夠愈來愈寬大,視野就會愈來愈寬廣。陶淵明在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後,採菊東籬下,他成了花農。鄭板橋在領悟了「難得糊塗」之後,罷官,他去揚州當街頭畫家。似乎不管哪個年代,哪個年紀,「斜槓人生」都是個好方法。不管是專業或是興趣,甚至新的人生使命,只要可以快快擺脫中老年失業的痛苦深淵,才能開創快意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成功時差是常態
2018年,美國網路流行一首「小詩」,或許可以讓在職場徘徊的人們懂得所謂「心理強度素質」就是這般。這個年代,我們都太需要療癒了:
紐約時間比加州早了3個小時
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
卻在50歲去世
有人到了50歲才當上CEO
然後活到90歲
有人依然單身
同時,有人已經結婚
歐巴馬55歲就退休
川普70歲才當上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發展時區(Time Zone)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的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的後面
但是,每個人用自己的時間前進在自己的路徑
所以,放輕鬆吧
每個人的境遇、路徑、步伐、時區都大大不同,有人早慧,有人中規中矩,有人大雞慢啼。早慧的可能只有小時了了,不快不慢的可能就一直平庸,大器晚成的怕的是時不我與。人生沒有標準的作業程序,成就也沒有所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成功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知足才是真諦。
面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失業,它所帶來的失落與苦楚,也不盡相同。它是磨難,但也是機會,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如此而已。失業,或許它就是「強迫」開啟的藍天大門,它是人生第2次機會、或是第3次機會,重新回到屬於自己的「舒適的時區」。中年後失業的苦楚更甚其他年齡階段,它需要更多的心靈雞湯、更多的心理建設,和更強大的免疫系統。
失業算是「人生跌了一大跤」,如果過去沒有失敗後的抗體、沒有事先想像跌跤情境,往往就是襲面而來的痛楚,那是撕裂尊嚴的時刻。關於「失業與被迫退休」,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早早得有抗體,在尚未發生前未雨綢繆。
「事件」結束,不是終了,它是改變!不管是古人的貶謫,現代人的中年後失業、失婚,它能不能對人生產生實質有意義地轉彎,取決於自己的智慧,取決於有無學到一些事。
書籍簡介_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
作者:王浩一
出版社: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04
作者簡介_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
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心理哲學,孤獨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