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環境可能重演? 數據對比後找投資機會

 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環境可能重演? 數據對比後找投資機會

今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頗為慘淡,在通膨高漲、聯準會貨幣政策轉趨緊縮的背景下,無論是債券還是股票市場,表現皆同步走弱。且踏入下半年,因通膨下修幅度不大,再加上各國經濟數據開始走弱,越來越多人也擔心停滯性通膨發生,市場可能重演1970年代快速升息的慘況,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現階段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適合操作的金融商品呢?本篇文章將為讀者揭曉。

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可能重演? 經對比後發生機率應不高

就停滯性通膨的定義來看,代表的是經濟停滯,且失業率、通貨膨脹持續增加的環境,一般發生在消費者物價指數(GDP)成長速度過快,又經濟(GDP)成長率也陷入停滯或是衰退之時。但若GDP維持成長格局,只是增加速度跟不上CPI提高的速度,則多數學者僅會把這樣的經濟環境視為類停滯性通膨。

回顧1970-1980年代,當時美國全球競爭力開始降低,產生貿易逆差,美國又於1970年廢除金本位,造成美元大貶,種下通膨成型的因子。隨後由於1973、1979年陸續爆發2次石油危機,加上美國工會要求按通膨調整勞工薪資,使得原物料價格失控,薪資與物價也陷入螺旋式上升,使通膨變得嚴峻且難以解決。

就該次經驗來看,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地緣政治的不穩定、生產成本提高,都是造成停滯性通膨的潛在因素。如今,2020新冠疫情爆發後短期釋放的過多流動性、中美貿易戰拉高生產成本、烏俄戰爭的爆發,都讓人聯想到1970年代的經濟環境。

但事實上,現在的經濟環境與當時還是有明顯區別,主要原因是美元至今仍處於升值趨勢,且現在隨科技發達,整體生產力提升,企業也較有能力應對工資上漲,儘管供應鏈問題具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但FED正不斷釋出打壓通膨的決心,應該不至於釀成1970年代的災禍。

另外,雖然烏俄戰爭一直未能完全結束,也讓市場頗擔心原油、農產品繼續維持在高檔,不過數據上來看,自從烏俄戰爭爆發過後,黃豆、小麥的價格都是往下走跌或持平,玉米雖然繼續上漲,但漲幅也不如戰前,地緣政治的影響應該也能落在可接受範圍。

圖1:美國企業整體生產力在疫情後快速回歸成長格局

資料來源:復華投信
圖片放大

股市漸漸回歸歷史平均本益比 靜待落底訊號浮現再進場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什麼樣的操作機會呢?個人反倒是覺得觀察股市何時落底會是最佳的選擇,以下也分享幾個重要的關鍵數據。

首先,我們先觀察全球指標企業獲利。法人透過調查計算MSCI World Index指數(以全球1546家指標企業編制而成)、標普500指數中,各企業今、明年之預估獲利,可以看到即便近2年成長速度出現顯著放緩,成長格局卻仍未改變。

圖2:全球企業獲利成長降溫,但應能維持在成長格局之上

資料來源:富邦投顧
圖片放大

另外,若以MSCI World Index的預估本益比觀察,目前指數已經來到17倍左右,相較過去25年高點約20-21倍,低點約15-16倍而言,目前的價格已經不是太貴,而美國股市如今預估本益比約為18.9倍,過去 10 年平均為17.7 倍,本益比已頗為接近10年均值,若此時一面倒追空,下方的空間也許有限。

圖3:全球股市在連續跌勢過後,可能已經一定程度反映景氣

資料來源:富邦投顧
圖片放大

不得不承認,在經濟走弱的環境中,企業也可能會再次下修獲利預估值,使股市的本益比變得相對較高,通膨會不會如FED預估順利降溫也有不確定性,但現階段其實股價已經持續在反應上述風險,癥結點則是景氣是否會在繼續惡化。

那究竟價格修正到合理區間了嗎?筆者認為第3季多數企業會繼續下修獲利,並對股市造成壓力,不過只要沒有出現進一步的總體經濟利空(例如:歐債危機),再搭配通膨在明年初出現比較明顯的放緩,屆時FED可能會暫緩升息,股票市場也會較有機會轉強,時間可能落在第4季至明年初。

而這樣的環境裡,短線操作者可以透過CME推出的各項指數期貨避險,其中微型期貨更適合資金有限或投資新手小試牛刀。目前CME在台灣掛牌交易的微型美股指期貨合約包括:微型標普500指數期貨(MES)、微型那指100指數期貨(MNQ)、微型道瓊指數期貨(MYM)和微型羅素2000指數期貨(M2K)。微型期貨最大特色是合約規模小,保證金要求較低,讓投資人在管理持倉方面更靈活和更精確。中長線的人則可以等待機會布局,適當時候利用微型期貨合約,在不確定性瀰漫的環境中,適當降低槓桿。

表1:相關期貨商品資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