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送母親節禮物,千萬別說「不用」!理財專家:用預算教小孩,送到媽媽心坎裡

馬哈老師帶你大手牽小手一起教親子理財

馬哈是moneybar網站創辦人,同時也是一位13歲孩子的媽媽,擁有20年理財經驗,曾負責Yahoo財經頻道,創業後致力兒童財商(FQ)教育,以互動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金融素養,專欄大多分享她如何教孩子學理財,認識金錢的價值、釐清需要跟想要、參訪證券交易所,體驗真實的投資世界,開啟孩子理財的第一步。
歡迎所有的爸媽跟小孩一起學理財,翻轉全家的財富人生。

著作:《馬哈親子理財10堂課》

馬哈理財遊樂園專欄
馬哈理財遊樂園臉書社團

孩子想送母親節禮物,千萬別說「不用」!理財專家:用預算教小孩,送到媽媽心坎裡

今年是我第12次過母親節,前9年我都收到一張小孩親筆畫的母親節卡片,我很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張,內容寫著「媽媽,母親節快樂!我愛你!不知道為什麼,你都一直一直前進我心裡。」

(小朋友的意思是:媽媽住進他的心𥚃,他愛媽媽,而且這個愛越住越深。當時我也樂暈了,因為媽媽住進小寶貝的心裡,超開心啊!)

除了這張卡片,還有2次的母親節禮物讓我印象深刻,因為禮物送到我的心坎裡。各位媽媽們,哪一年的母親節禮物,讓妳印象最深刻?到底要怎麼送禮送到媽媽滿意?禮物大小不是關鍵,而是妳真的喜歡。

記得多年前有一則網路大數據公司調查:子女心目中的媽媽最像卡通人物中的誰?第一名是花媽。《我們這一家》的花媽雖然非常愛碎念,但是非常愛小孩,把家裡跟孩子都照顧得很好,買東西也很會精打細算。(我稱為精打細算型媽媽)

第二名是《蠟筆小新》的媽媽野原美冴:很愛買名牌亂花錢,對家務沒太大興趣,但是非常愛孩子,無厘頭的性格獲得小孩的喜愛,不過她的省錢大作戰要省的是小新爸爸野原廣志的零用錢,而且茶包要泡三次才能丟掉。(我稱隨性購物媽媽)

第三名是《哆啦A夢》中的大雄媽媽野比玉子:她算是嚴格的媽媽,對大雄很嚴格,但也粉愛孩子,常叨念孩子做家事跟功課的事。(應該可稱為「虎媽」吧!)

第四名是《櫻桃小丸子》的媽媽小林瑾:她很愛打掃照顧家裡,母親節收到過孩子做晚餐、送250日圓的手帕(原價要280元)、卡片等禮物。(她應該比較像「河馬」媽媽:為了孩子無怨無悔付出她所有的愛,願意為孩子做任何的事情,甚至是犧牲自己。)

《櫻桃小丸子》有一集討論母親節禮物,2個小孩直接去問媽媽:「妳想要什麼母親節禮物?」結果媽媽回答:「不用了,別浪費錢」。我強烈建議媽媽們,我們值得擁有每年一次的母親節禮物,禮物大小不是重點,心意才是關鍵,小孩可以根據他們的能力送禮給我們,千萬別說「不用」兩個字。(小孩都送好朋友生日禮物了)

這4種類型的媽媽,妳是哪一種?妳會喜歡哪一類型的禮物?我建議先讓孩子知道妳的喜好跟需求,每年母親節我都會提「需求」給小孩。

母親節禮物是一台「烘果乾機」,花了40股台積電的錢

有一年我收到一份大禮,當年孩子問我:「妳想要什麼母親節禮物?」,我回答「我想要一台烘果乾機,我看很久,大概要8,000多元」。結果,他說:「好!那你幫我賣掉40股的台積電(2330),然後去買禮物,當時台積電股價在220元附近。」

隔了一天之後,晚上睡前聊天,他說:「媽媽,我想我瘋了,我怎麼會花了40股台積電送妳母親節禮物,我明明就年紀很小,這禮物很多錢啊!我太衝動了,所以接下來8年我都不會送妳禮物哦!」。

當時,我大笑的說「好啊!之後8年只要寫卡片就好」,然後補了一句,「所以送禮物是不是也要『量力而為』,但是媽媽覺得這個禮物超讚的」。我們現在都會定期烘果乾,真的健康又好吃,每次吃果乾時我都會讚美孩子,「你買的禮物真的超實用的。」大家可能覺得不可思議,小孩怎麼可能有這麼多錢買母親節禮物。其實,只要把小孩每年的紅包錢都存起來或投資賺錢,小孩一定買得起。

每年主動問孩子,「你今年要送什麼母親節禮物給我?」

大家一定很好奇,接下來我真的只有收到卡片嗎?答案當然是「不是」。因為每年我都「主動問」,「你今年要送什麼母親節禮物給我?」
(媽媽們,一定要問孩子,讓孩子感激我們對家庭、對他的付出,禮物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感謝我們的心)

有一年我的孩子用「按摩5次」當作我的母親節禮物,這份禮物不用花錢,卻也送到我心坎,按摩時除了讓我非常放鬆,我們還會天南地北的聊天,包括學校、同學、傳說對決、某個網紅的實驗性影片...

至於今年的母親節禮物,我們開始用「預算」方式進行,就是預算不能超過500元,媽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禮物,其中有贊助金500元。這個方式我覺得很好,雖然可能少了「母親節禮物」的驚喜,但是都是送我愛的禮物。

有些孩子可能本身零用錢就不多,買不起貴重的禮物給媽媽,我覺得「寫卡片、按摩、做家事、切一盤水果、考試考100分」,這些都是很棒的母親節禮物啊!

親愛的媽媽們,你想過今年的母親節禮物沒?如果還沒,可以快點想哦~

責任編輯:葛林
核稿編輯:陳慶徽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