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博士‧樓氏古中醫集團創辦人 樓中亮(左)、知名主持人 邱沁宜(右)
圖片放大
隨著AI人工智慧持續突破,電影《回到未來》、影集《霹靂遊俠》等科幻情節極有可能真實上演,各行各業無不冀望透過AI人工智慧工具,替產業帶了全新變革。當AI人工智慧遇上集結千年老祖宗智慧的中醫,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國內中醫權威樓氏古中醫集團及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辦人樓中亮博士歷經20餘年鑽研,突破傳統影像檢查判斷盲點,針對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沉默健康殺手,提供全人式健康風險管理,預防勝於治療不再是黃粱一夢。
比起西醫使用儀器量測、數據指標做為診斷參考,透過脈搏診斷、舌診、掌紋全息療法的中醫到底科不科學,是許多民眾心中的大哉問。醫學博士樓中亮坦言:「以前在學校,常常要研讀《黃帝內經》、《易經》等古書籍,我一度很排斥,但當醫生後,發現有很多疑難雜症是教科書上沒辦法解決的,再回頭從古籍中找答案,才發覺老祖宗的智慧不得不令人佩服。」
醫生是人不是神 突破影像判斷盲點
舉例來說,早在三國時期,「建安七子」王粲21歲遇名醫張仲景,即預告其40歲恐患病,果不其然,王粲成為史籍上最早罹患痲瘋病的名人,一般痲瘋病潛伏期約3至5年,但在他身上卻潛伏了20年。為何張仲景能透過面診,精準預估20年後疾病發生?樓中亮認為,事實上,中醫古籍中早已累積超過數億筆健康數據,惟缺乏AI大數據的技術串聯與分析,使世人無法一窺其中奧妙。
現代人因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加上飲食失調,使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癌症等重症有年輕化趨勢,樓中亮透露,自己接觸最年輕心肌梗塞患者僅15歲、癌症患者12歲,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亞洲國家有高達72%民眾處於似病非病的亞健康狀態,只有8%稱得上完全健康。
從數據來看,全球每6人有1人一輩子至少中風1次,每6秒就有1人因中風而死,近10年來心肌梗塞就診率增加60%,其中35至54歲患者增加幅度超過5成,近15年來20至39歲新增癌症患者成長15%,顯示重大疾病的精準預測迫在眉睫。
然而,對比臨床實際狀況,許多疑難雜症初期根本找不出病因,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公布數據,目前有40%疾病難從影像判斷辨識,有28%經綜合判斷依舊找不出疾病,樓中亮直言:「醫生是人不是神!」過去曾有實驗找來120位醫學專家PK AI影像判讀準確度,發現醫師僅能找出6成患者,但AI的準確度卻高達8成,凸顯大數據運算的重要性,可突破人類邏輯限制。
沒有過不去的坎 先找出生命的坎點
看準全球趨勢大健康產業發展潛力,現代扁鵲樓中亮醫學博士,鑽研五運六氣天氣醫學、掌紋全息療法、坎點預測系統等多套理論逾30年,致力推廣中醫預防醫學觀念,在數位轉型過程中,不惜透過和戶政事務所、殯葬業、醫院與國衛院等合作,將古中醫療法數位化,完成樓氏古中醫系統,並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AI辨識團隊合作開發APP應用,串聯中醫、互聯網、大數據、AI提供掌紋、面診、舌診智能辨識等診斷與保健方法。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前提是要先找出自己的坎點!」救人無數的樓中亮,最遺憾無法及時挽救旗下前台北分院王姓院長,「他跟我同年,2012年我發現他有6顆坎點,勸他千萬要小心,王醫師不怕冷,冬天零下7度他也只穿一件短袖,那一年底12月他到廣州上課,他愛吃麻辣鍋,朋友設宴他酒酣耳熱回飯店,他可以不怕冷但血管怕冷,天氣冷血管收縮突然有大量脂肪衝出,瞬間心肌梗塞就走了。」
為了不讓遺憾上演,更加速樓中亮推動應用大數據認識健康風險管理的決心,今年下半年將率先推出掌紋智能辨識APP,檢測心肌梗賽線、癌症線、糖尿病等,並及時提供食物宜忌、茶飲食療、穴解運動等解決方案,對於醫療產業將有一番革新。樓中亮語重心長地說:「不要錯失每一個治療的黃金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