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從理專口中探到「穩賺又睡得著覺」的基金、股票,問他一個問題就能知道

目前服務於阿爾發金融科技公司擔任總經理職務,個人著作《誰偷走你的獲利》、《錢的分配術》、《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財富管理聖經》。
想從理專口中探到「穩賺又睡得著覺」的基金、股票,問他一個問題就能知道

半世紀以前,醫學界認為醫生的責任,就是把病治好,不用去在乎病人的看法。然而,這樣的想法逐漸改變,2011年《醫生想怎麼走向死亡》〈How Doctors Die〉一書,談論醫生自己生病或罹癌會選擇怎麼樣的方式死去?大部分的醫生選擇死亡的方法,跟其他人並不一樣,比如:專治癌症病患的醫生,會用一些方法(化療、手術)來幫病人治療,但若是醫生自身得到相同的癌症,他反而會選擇不同的方法治療自己,甚至許多的醫生會選擇不接受治療,讓自己自然的死亡。

其實我也看到過同樣的例子,我認識負責治療癌症的醫生,他曾經親口告訴我,他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選擇的不是他平常幫病人治療的方法來治療自己。照理說,他對相關治療方法應該非常熟悉,但是他卻不做任何手術、化療,他選擇自然療法(改善飲食、生活)的方式,來治療自己的癌症。我當時聽到他的說法,感到十分震撼。

這幾年醫學觀念已然改變,不再覺得醫生就是專注在把病治好,而是轉向實行以病患為本位的治療

假如今天有一種方法是能百分之百把病治好,我想大家都會選擇這種方法,沒有異議。但是當醫生碰到一些疾病卻沒有把握治好,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讓病人晚上睡覺,能睡得安穩。

每個病人面對疾病治療的看法,各有不同,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財富管理也有相同的狀況:現在投資顧問認為自己的責任就是,幫客戶賺到最多的錢,這就跟50年前醫學界認為治療疾病的方法一樣,其責任就是把病治好。但事實並非如此,不是每個人都希望能賺最多的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曾告訴他的財務顧問,他不想賺很多的錢,只想要平穩過日子,這個說法讓他的理財顧問感到困惑。其實這不難理解。就好像我前陣子到中山大學演講,也曾經提過這個概念,那時候就有學生問道:「不是大家都想要短期致富嗎?不是都想追求最大報酬嗎?真的有人會不這樣想嗎?」我當時就回覆,就我自身的經驗,很多人並不是真的想要藉由投資賺很多錢,或許可能他已在本業上賺夠了,或累積到足夠的財富,他只是想找一個地方能穩定累積投資報酬,每年5~7%的投資報酬就足夠了,並不是每個人都希望賺取最多的投資報酬。

醫生的例子能讓我們體認到這件事情,醫生自己選擇的治療方法,跟他幫病人選擇的方法,其實不一樣。很多投資顧問跟理財專員也一樣,他自己的選擇投資的方法,跟他推薦給客人的投資方法並不一樣。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投資顧問和理財專員今天一直推薦客戶買哪檔基金、買哪支股票,如果他們真的覺得這個商品對客戶很好,為什麼他自己的錢卻沒有投在這項產品上,這值得投資人去思考

請大家試試看:不要再請理財顧問跟投資專員建議你最好的投資商品,有機會的話去探詢他們的錢是怎麼投資的,而且如果你又能得到證實,就更好了,例如:他推薦給你的基金,他是否真的也去買?買了多少?可不可以提供一些證明給你看?這才表示他認同這樣的方法,如果不是的話,就值得你去思索,他為什麼不這麼做?

另外,假如你今天是一個投資顧問或理財專員,你應該去了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賺取最高的報酬,他可能想要的是,平靜的生活,晚上能安穩的睡去,這可能對他來說,才是最好的。不管你是一般投資人或是在金融機構工作的人,其實這點都很值得去思考。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