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浸淫市場近三十年的大戶,分享投資風向、股市內幕和理財心得。
前幾周與久未謀面的高中同學聚餐,其中一位是三X米的第二代老闆,由於是家族事業,幾年前他就一直詢問我,關於公司上資本市場(掛牌)的相關事宜。經過這幾年,他還在「溝通中」,說主要問題在於南部家族皆很保守,且不想讓財務數字攤在檯面上,而覺得公司沒有上市的必要。
許多企業都面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接棒的問題,如果不趁現在趕緊整理帳目,及釐清各自的股權比重,日後將更加糾結困難。且就長遠角度來看,公司經營透明化,經由股東會、董事會的結構來管理企業,不單只是貪圖資本市值的財富膨脹,而是能夠讓企業永續及發展更健全。
另外一位任職於師大的教授,則是對於當前教育問題感慨良多。他正與國科會合作在高中公職學校推廣投資理財的觀念,願意向下扎根、教育下一代的人,誠屬不易。
當然,幾位同學又不免俗地希望小弟提供可以有固定報酬、低風險,能夠穩健獲利的金融商品或標的。這其實是台灣投資人普遍遇到的問題,固定收益型的商品不夠,逼得許多游資湧入保險公司保單,或者是海外債券型金。這方面的需求非常龐大,政府卻未能順利引導游資投入諸如公共工程,或是提高長期投資誘因讓資本市場吸納更多民間資金,真的很可惜!
我還是誠懇建議大家,定期定額投入基金,記得設定停利再投入,或者是選定績優股,例如:台泥、統一、台塑、台化、中碳、中鋼、統一超、台汽電、中保、台塑化、中華電…長期配股利,應該很輕易就能打敗定存,前提是要持之以恆,有耐性,領到現金股利後可以再用零股買入,形同自己製造股利分配,因為有些企業只配發現金、沒有股票股利,這樣才會有複利效果──股子生股孫。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生活重心及優先順序自然會有差異,投資組合配置的金融商品也就不一樣,至少比重不同。年輕人,股票、基金、外幣,皆是「基本款」;年長者,債券、績優股、房地產、保單、定存,也是考量範圍。年輕階段貸款槓桿,適度信用擴張皆屬可行;年長之際,保守穩健、甚至保本才是重點,千萬別在不對的時間,做不對的配置,盡量買會增值或是保值的商品或物件,而不要購買太多一出手就馬上貶值折價的東西(許多奢侈品或是高科技產品皆是如此),許多人都忽略這點,以至於從年輕到年長一直在為金錢賣命,人生真的不應該如此。
作者簡介_老馬
現職是個為自己也幫好友做投資規劃的快樂投資人,手中可運用的資金約十幾億。上一份工作是券商自營部操盤手,所掌握之資金規模高達上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