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生技博士:在台灣想投資生技股,為何不該選新藥公司?

《商周財富網》不乏年紀輕輕就靠投資、理財存到百萬以上的作者,他們如何在30歲上下達到這般成就、甚至財務自由?我們在此分享他們的致勝心法、人生故事,也將挖掘更多年輕致富故事和讀者分享。

生技產業最需要「懂法規的人」,而非研發人員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不斷重申對台灣生技產業的支持。但台灣的生技業始終發展不起來,阿格力認為關鍵的問題就是,「有一堆科學家,可是沒有科學背景的律師。」結果,所有人把時間花在研究那顆藥有沒有效,卻沒有花任何時間去進行法律上的申請、遞送報告等程序。

「這就呼應台灣的IT產業很盛行,可是你有聽到台灣有什麼好的醫療器材嗎,沒有!」阿格力接著說,「台股市場都做耗材,血管、導管、體溫計,沒有一個是核心的醫療器材,但我們過去十年的印象是IT產業很好,所以我們有發展醫療器材的優勢,為何沒發生?」

原因就是,台灣公司不理解「遊戲規則」,生技業是一個法規高度管控的產業,「所以重點不是你有沒有能力製造商品,而是你知不知道每一步都要按照規矩來?」阿格力舉例,電子產品有瑕疵,可以回原廠修,但醫療器材上市前,就要先說服主管機關,整個研發、製造的過程,都符合醫療等級的認證,台灣業者用電子代工的思維做醫療器材,經常不符規定,得從頭練起。

未來,阿格力想將自己投資和生技兩種專業結合起來,他認為,能夠正確分辨生技公司的好壞,並將市場資金導入好的公司,「整個產業才會質變」,而這才是投資有其神聖意義之處。

[註1] 藥品要經過第一、二期臨床測試,進入人體實驗階段時,將病人隨機分別編到「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病人會拿到真正的測試藥物;對照組的人則只會拿到外觀跟藥物相同,但其中無有效成分的替代品。研究結束,兩邊的資料比對並公布結果,就稱為「解盲」。

[註2] 原廠藥的專利過期後,其他藥廠可以以同樣成分與製程生產已核准之藥品,其在用途、劑型、安全性、效力、給藥途徑、品質、藥飰等各項特性上,皆可以與原廠藥完全相同或具有生物相等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