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2月14日,蘋果股價創歷史新高(135美元),這是21個月後它再次刷新紀錄。這次蘋果靠的不只是「iPhone大賣」老梗,它近年來「軟硬兼施」—軟體收入大躍進,才是這家全球市值最高公司不斷打臉唱衰者的主因。
不到半年前(2016年9月7日),蘋果發表iPhone 7,市場一片看衰,從美國科技網站The Verge批評其取消耳機孔「非常愚蠢」,到KGI著名分析師稱iPhone 7「沒有吸引人的賣點」, 讓蘋果信心全失,發售iPhone 7前它宣布將不公布其首週銷售數據。
然而事實是iPhone 7開賣首週,黑色系就賣到缺貨,2016年第4季—這是iPhone 7上市後第一個完整季,蘋果賣出7829萬支手機,比前年同期還多350萬支,比最大對手三星還多50萬支。進入2017年以來,蘋果股價上漲17%,是大盤納斯達克指數(Nasdaq)2倍,所有唱衰蘋果的言論在這些表現前全黯然失色。
蘋果打臉唱衰者的動力來自其亮眼財報,2016年蘋果淨營收約78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這當中iPhone銷售功不可沒,但蘋果軟體收入大幅成長,才是這家老店的最大驚奇。
iPhone占蘋果總營收6成,以致外界有「iPhone在蘋果在,iPhone亡蘋果亡」的印象。不過蘋果近年來大舉向軟體轉型,如今其軟體業務收入成長已遠超iPhone,這也成為蘋果下一成長動力。
2016年第4季,蘋果iPhone銷售量成長不到5%,淨營收成長3%,然而來自App store、蘋果支付(Apple Pay)、iCloud的軟體業務營收卻成長超過18%。過去1年來蘋果支付用戶數成長3倍,交易金額成長5倍,瑞士銀行(UBS)報告稱「軟體服務是蘋果利潤的主要動力」,「市場大幅低估了蘋果的軟體業務價值」,高盛(Goldman Sachs)則將蘋果股票目標價上調至150美元。
軟體業務大幅成長,是蘋果多年來購併的成果,它至今已購併17家系統應用、11家音樂頻道、10家地圖技術、10家視頻業者,這些併購後來不少成為蘋果主力產品。例如1997年併購NeXT,最大意義除了讓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鳯還巢」,也催生了iPhone外,同時也奠定了MacOS作業系統的基礎。2010年蘋果併購Siri,如今成為iPhone的主要配備。
蘋果之所以能大舉購併,源自其有大筆現金,CNN今年2月初引述統計,蘋果資產負債表上有2461億美元現金,是所有非金融業的最高紀錄。假如蘋果把手上現金單獨成立一家新公司,其價值在標普五百指數(S&P 500)可排第13名,比美國銀行、沃爾瑪(WalMart)的市值還高。蘋果若買下迪士尼(Disney),手上剩餘現金竟還有650億美元。如今蘋果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已是全球企業第一,假如它是一個國家,蘋果可算全球第19大經濟體,比瑞士還高。
2007年1月9日,賈伯斯發表首代iPhone時曾如此定義:一個網路瀏覽器、一個音樂播放器(iPod)、一台手機,能否結合在一起?「今天,我們要重新改寫手機的定義!」網路瀏覽器、音樂播放器和手機,在賈伯斯之前早已存在,但只有他想到能把這些舊東西重新組合,創造出智慧型手機這個劃時代產品。
蘋果也是如此,即使人們批評iPhone已變不出新把戲,但誰說創新一定要無中生有造出新東西?能把舊東西用有意義的方式重新組合,一樣能改變人們生活。蘋果在iPhone推出十週年後股價再創新高,其最大意義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