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爆上市櫃公司發行「可轉債」黑幕:股價大漲,讓無良大股東賺飽,小散戶只有賠錢的命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

4.但目前很多CB票面利率都是0%,這怎麼有人會買?

ANS:還記得CB=純債(Bond)+認股權證(Warrant)的概念嗎?再加上CB主要都是洽特定法人認購的,所以在發行時很多事情早就都喬好了,買主會透過承銷商或投資銀行把這二個東西拆開分開賣,例如100元的CB拆開95元的Bond和5元的Warrant(這個比例是我亂講的),多數的Warrant都會回流到公司高層,他們等於用低價買進一個「幾乎會得獎」的樂透,而保險公司則是可以用95元買進一張100元的債券,等於是零息債券的概念(Zero Coupon Bond),甚至可以進一歩要求公司要買點什麼保險/金融商品補貼一下,雙方各取所需。

5.為什麼CB會有弊端呢?

ANS:從上面就知道,由於CB是洽特定人認購,很多的Warrant其實最後都被公司高層拿走了(精確地說,是高層控制的人頭,因為CB依台灣規定是不可以賣給自家董監事、大股東和經理人的),這些人當然不會只是純粹對公司前景有信心或是單純想賭一把,既然又是莊家又是賭客,自然要想辦法提高勝率,這些方法包括:

a.壓低轉換價(比率):轉換比率通常都依發行前幾天市價的均價來換算的,轉換價(率)愈低,到時能換到的股票愈多,所以呢?

b.開放轉換期快到了開始釋利多,拉高股價,一方面大股東賺錢,另一方面債換成股,公司連舉債的本金也不用還了。

由於Warrant是以槓桿方式,所以這種可以賺進的錢都是以數倍計算,台灣過去曾經發生過某「傑出基金經理人」因為重壓可轉債,居然可以把債券型基金的報酬績效弄到比股票型基金還高。所以這類公司也常見固定的模式,在轉換期將至或轉換期時公司開始出現密集的利多,股價大漲(但經常融券也大增,因為大戶要鎖價差),但時間一過股價不是打回原型就是急墜,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2014年10月後陽明海運就是一例。

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發生經營權之爭時,公司透過發行債讓高層透過認股權再轉換的方式來增加持股,在我前書的「大毅國巨」和新書的「大同」案例中都可以看到這種模式。

最後當然談一下投資人自我保護和健全公司制度之道。

如同前言,我不認同只要公司發CB就一定有問題,不過冷靜想想,當一個公司在低利率以及銀行錢滿為患的環境下還去發CB,如果不是大老闆別有所圖,是否也代表著銀行對於這家公司在財務或未來營運上的評估採取保守?以致這家公司要以較高利率向市場舉債?這是投資人自己要注意的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