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內幹掉台積電!」聯電老總誇口兩天後,百億廠房被燒光...回顧晶圓雙雄的恩仇史

StockFeel 股感是以普惠金融為核心的財經平台,全新上線筆記影音,透過影音介紹民生熱議與投資理財知識。股感透過資訊設計讓用戶產生興趣,透過客製化學習系統引導用戶啟動投資旅程,下個階段我們將透過 Fintech 互動體驗輔助投資者進行交易決策,朝「實現互聯網金融場域」目標前進。

張忠謀在德儀待了25年,直到1983年確定不再有升遷機會,1985年應經濟部長孫運璿之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當時的張忠謀已經54歲了。相較於張忠謀的洋學歷與外商經歷,曹興誠由台大電機系學士、交大管科所碩士畢業後進入工研院。工研院於1980年出資成立聯電後,於1981年起轉任聯電副總經理、隔年轉任總經理。

讓我們再看一次──聯電是創立於1980年,曹興誠1981年任副總經理、張忠謀於1985年以工研院院長身分兼任聯電董事長。1986年、張忠謀創辦了台積電,並身兼工研院、聯電與台積電董事長三重身分。相較於以整合元件設計(IDM)為主、開發自家處理器與記憶體產品的聯電,台積電專攻晶圓代工。

這在當時完全是一個創舉、更沒人看好,一般認為IC設計公司不可能將晶片交由外人生產、有機密外洩之虞,況且晶圓代工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比起販售晶片還低得多。然而建立晶圓廠的資本支出非常昂貴,若將晶片的設計和製造分開,使得IC設計公司能將精力和成本集中在電路設計和銷售上,而專門從事晶圓代工的公司則可以同時為多家IC設計公司提供服務,盡可能提高其生產線的利用率、並將資本與營運投注在昂貴的晶圓廠。台積電的成功,也促使無廠半導體(Fabless)的興起。

不過這完全惹惱了曹興誠,他宣稱在張忠謀回台的前一年便已向張提出晶圓代工的想法,卻未獲回應,結果張忠謀在擔任聯電董事長的情況下,隔年竟手拿政府資源、拉上用自己私人關係談來的荷商飛利浦(Philips)合資另創一家晶圓代工公司去了。

當時曹興誠示威性地選在工研院與飛利浦簽約的前夕召開記者會、宣布聯電將擴建新廠以和台積電抗衡。從那之後,曹興誠和張忠謀互鬥的局面便未停止過;然而張忠謀亦始終擔任聯電董事長,直到1991年曹興誠才成功聯合其他董事以競業迴避為由,逼張忠謀辭去、並從總經理爬到董事長一職。

台積電隨後在晶圓代工上的成功,也成了聯電的借鑑。1995年聯電放棄經營自有品牌,轉型為純專業晶圓代工廠。曹興誠的想法比張忠謀更為刁鑽──他想,若能與無廠IC設計公司合資開設晶圓代工廠,一來不愁沒有資金蓋造價昂貴的晶圓廠,二來了掌握客戶穩定的需求、能直接承接這幾家IC設計公司的單。故曹興誠發展出所謂的「聯電模式」,與美國、加拿大等地的11家IC設計公司合資成立聯誠、 聯瑞、聯嘉晶圓代工公司。

然而此舉伴隨而來的技術外流風險, 大型IC設計廠開始不願意將晶片設計圖給予聯電代工,使得聯電的客戶群以大量的中小型IC設計廠為主。1996年,因為受到客戶質疑在晶圓代工廠內設立IC設計部門,會有懷疑盜用客戶設計的疑慮,聯電又將旗下的IC設計部門分出去成立公司,包括現在的聯發科技、聯詠科技、聯陽半導體、智原科技等公司。再來是設備未統一化的問題──和不同公司合資的工廠設備必有些許差異,當一家工廠訂單爆量時,卻也難以轉單到其他工廠、浪費多餘產能。

相較之下,台積電用自己的資金自行建造工廠,不但讓國際大廠願意將先進製程交由台積電代工而不用擔心其商業機密被盜取、更能充分發揮產線產能。

不過真正讓曹興誠砸掉整個宏圖霸業、從此聯電再也追趕不上台積電的分水嶺,還在於1997年的一場大火,與2000年聯電與IBM的合作失敗。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