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留美博士失業2年,媽媽心痛自白:叫兒子用功讀書、賣房送他出國,是我錯了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畢業生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今年七月,台灣失業率飆破4%,社會又陷入焦慮中,也因為正值畢業季,青年的高失業率再度端上檯面討論。

和全體失業率相較,青年失業率達三倍,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確是一個棘手問題。但是請注意,失業率還只是計算到勞動人口,另外有15萬名想工作卻未找工作的「怯志人口」並不計入勞動人口裡,其中近四成共5萬8千人屬於青壯年,年紀在25至39歲之間,最讓人憂心!

—社會期待,局限了人生的多元性

寶寶心裡苦,但是媽媽心裡更苦。一位中年媽媽和我談起他的兒子,38歲,留美博士,在家裡蹲了兩年,她沒有怪兒子,反而是充滿自責。

媽媽說,兒子拿到學位剛回台灣時,有出去找過工作,可是大學關校併校的傳聞滿天飛,找不到教職缺,而民間企業又覺得用不到博士學歷,而且36歲毫無工作經歷,因此求職也四處碰壁。說著說著,媽媽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再也收不住,一顆一顆的掉了下來,哽咽的說:

「是我錯了,不應該從小要兒子好好念書、考上好學校,以為這樣就可以擁有美好的人生,讓他有過高的期待,沒有辦法接受現實的人生不如他的理想。」

打從兒子念小學起,成績數一數二,逢年過節親戚看到他,就期許他長大一定要念醫科或當律師,念博士到大學當教授也挺光耀門楣。這位媽媽自覺有責任好好栽培兒子念書,住南部的她還為此調職台北,陪兒子在台北念大學,甚至賣掉房子送兒子去美國攻讀博士。孩子認真自律,一路沒讓父母失望過,整個家族都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過度關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就在兒子開始求職後,人生從彩色變成黑白。不知情的親戚逢年過節看到他,也不察言觀色就口沒遮攔的問:

「念完博士,現在那一所大學任教呢?」

「念完博士,大企業應該搶著要你,現在那裡高就啊?」

每一個有口無心的問句,都像尖刄一般插進兒子的心窩,他受不住了,於是躲起來不見人,最後變成家裡的隱形人口,好像不存在這個人似的,父母不會主動提及兒子,即使有人問起也是支支吾吾帶過。說到這兒,這位媽媽難過不已的問:

「難道,我的兒子已經走到人生的終點站了嗎?」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