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創業者這篇,我一直耿耿於懷,擔心自己寫得不好,影響了一個創造可能的人;加上在自己的網誌後台,看到了這篇文章經常被搜尋,因此希望可以提供一個比較有助於想要創業的理財規劃版本。
回顧「三十歲想創業,負債一百萬,先理債還是理財?」的結論,理債=理財,年輕的時候,真正寶貴的成本,不一定是金錢,而是時間、機會與勇氣,請自行評估。
因緣際會,正好認識了幾位創投與創業顧問,身邊也有不少的創業者。因此,依據他們分享個人的經驗,在這裡做個紀錄,希望對於相關問題的朋友有所幫助,也算是我從另一大族群身上學習到的知識,做個小小的筆記。
創業者有三種,
第一種是工作一陣子了,薪水也不差,但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毅然決然去創業。
第二種是吃飯有問題,創業只是為了創造工作給自己,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
第三種是新鮮人或年輕人,懷抱著滿腹理想或不滿待遇,想一展長才與抱負。
當然,還有第四種,第四種是不想當員工,以為當老闆比較輕鬆而創業。因為這種情況的創業,比較不了解創業者真正的辛苦,成功的機率就更低了。許多草創初期的公司,老闆都是付得起員工的薪水,而自己吃空氣的。創業創到信用破產、賣房子、賣土地的創業家也不在少數。
事實上,台灣人自行開創事業的風氣很盛行,但失敗率約75%以上,而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的新創事業倒閉是「黑字倒閉」,也就是所謂的「賺錢倒閉」。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蘋果電腦,努力的讓自己滿手現金,多到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因為這也是這家知名企業曾有的切身之痛;而創業失敗的台灣企業中,約佔一半也是這個原因。
什麼原因,讓大多數的企業賺錢倒閉?也就是「資金周轉不靈」,台灣著名的例子,就是亞歷山大。
高達一半的失敗原因是財務能力不足,提到個人的理財規劃,在更進階一點就是財務規劃了。基本的三大表,包含資產負債表、損益平衡表、現金流量表。營運模式第一,財務報表第二,一個是原因,一個是結果。(不知道財務三表是什麼的人,可以自行去了解。)
大部分的公司喜歡看前兩者,資產負債為正值,損益平衡正在賺錢,偏偏現金不夠,就可能在因為一時付不出所有的該付的錢,而收費來不及收回,就宣告倒閉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企業喜歡快快賣、快快收、慢慢付,就是為了讓現金留在自己的手頭越久越好,實質的意義對於銀行來說,就是所謂的「所需週轉金」大小。
這雖然不是銀行評估一家公司賺不賺錢的憑據,但卻是衡量一家公司活不活得下去的根據。
回到創業家的理財規劃,此篇針對募資部分說明。
資金來源:
(1)自籌
(2)補助
(3)貸款
(4)創投
(5)盈餘
(1)自籌
這不用說,通常會建議有能力存到第一桶金的人創業,原因是賺錢容易守財難,大部分的創業家都是失敗於財務能力不足,因此能夠管理好個人的財富算是基本功,當然,也是有人天賦異稟賺得多到花不完,只是我不曉得你會不會剛好是官方數據的那15%,也就是100個人裡有85個人先在這裡摔跤陣亡;自籌的方式不見得是真的去打工慢慢存,透過買賣或投資累積存到第一桶金會讓你的事業更紮實。
這裡的現實是「你的商業營運模式一定要砸大錢,才能賺錢嗎?」那麼建議你先去洗個冷水澡冷靜一下,想想一萬元怎麼變成兩萬元,兩萬元怎麼變成四萬元。有沒有辦法讓你的事業以小博大,找找試金石,在市場裡試試能耐?因為這世界上有太多白手起家的生意人了,一定有可以學習的地方。
以小生意舉例,當然技術創業又是另一種形式了。
你花了一萬元去批了一萬元的貨,假設賣出是獲利3成,那麼13000元會滾成你的本金。13000*1.3=16900*1.3=21970。簡言之,你一萬元的本金去批小東西來賣,獲利3成。那麼反覆一樣的動作三次,在假設扣除庫存成本與其他的成本的獲利率計算的情況下,應該三輪可以變兩倍。
說得好像很容易,不過這就是看每個人做生意的本事啦!
(2)補助
補助優於貸款,因為補助是不用還的,只要符合政府的重點政策,作為創業初期的資金是很不錯的選擇,雖然,有可能要準備繁瑣的企劃書與申請文件,必須上課與取得政府認可的證書,但是,這些過程換來幾十萬幾百萬的創業基金,應該是很值得的。
(3) 貸款
貸款部分,事實上,政府提供了許多創業的優惠貸款,甚至有的貸款在初期是無息的;貸款的部分,銀行的原則是以公司自籌資本額作為依據,然後再打折,因此自籌資本額越低,能貸到的額度相對越少;超貸的機率通常不高,因為銀行面對過幾千幾萬件的創業申請案,哪一種產業類別需要多少資本額,大約都有一個底了。申請貸款的部分需要遵守銀行的5P原則,這一部分就請自行參考其他資料吧!
(4) 創投
創投在創業初期分為兩種,一種是天使投資人、一種是創投VC;後期則是出現在上市上櫃的公司出現的投資人,這時候你可能已經有專業的人士幫你處理相關問題了,所以我們只討論這兩種。請先記住一個觀念,創投本身並不是為了與你共進退才來入股你的公司的,你的合夥創辦人才是,所以不要對創投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是投資人,投資是為了賺錢,為了賺錢總有一天會想要獲利了結,而獲利了結那天最好越快到越好。
兩種類型的投資人,看重的部分並不同,天使投資人是個人投資人,看重團隊結構與願景,而創投VC背後也有創投的雇主,看重的是投資報酬率,也就是你的營運企劃書上的財務規劃預測。
(5) 利潤
最後,才是讓新創事業比較氣長的部分,也是一家企業最根本的部分,就是從客戶來的現金流,企業盈餘,簡單的說,就是你的售價扣掉成本後的利潤啦!聽起來很簡單嗎?那為什麼還是許多企業賺錢倒閉呢?答案是庫存管理。
庫存管理不佳經常是吃掉現金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像餐廳那樣的公司類型,食物的保鮮期本身就是個損耗,流行服飾本身也是,你看到成堆的衣物囤積在那,但是在創業家眼中,那也許是幾十萬幾百萬動不了,可能會隨時賠光的鈔票。
因此,總結以上,如果要創業,財務部分的管理是很重要。當然可以假手他人,但這也是多數賺錢企業做不大的原因,不過如果自己是屬於第二種類型,只是想要創造個工作給自己,那麼,家庭支出與企業支出混用的小企業模式,也就無關緊要了。
最後,提供一個創業多次的創業顧問給創業者的個人理財方式。一樣是三分法,但是與我之前分享給大家的新鮮人理財法有一點點不同。
(1)基本家用-讓自己能夠活下去是基本的,不然很容易因為這原因而放棄創業。
(2)長期投資-如正在繳納的房貸、子女教育基金。
(3)承受風險-此筆基金建議可以完全投入創業基金。
依據年紀,將(2)與(3)的部分,也提供了不同的比例。
40歲以下的朋友,可以提高(3)的比例,因為年輕就是本錢,那個本錢不是因為年輕,而是時間;有更多的時間成本可以去試誤,可以去從頭來過,這是最重要的。40歲以上的朋友,家庭責任多了不少,加上從頭來過的機率會降低很多,所以建議提高(2)的比例。
雖然一般個人理財建議,準備至少半年的備用金;同理,請將你的公司當作另一個人,請為你的公司準備至少半年到一年的備用金,而不會還沒等到賺錢,就被迫倒閉。
由於這樣的理財建議,來自於創投與創業顧問,因此有它的參考性,偏保守穩健的方式。另一位創業中的朋友是兼職創業,直到兼職的年收入大於本薪的兩倍以後,才跳出來自己開公司。當然,這一切只是參考而已,不要輕易的為了別人的話語而受限自己的可能性。
因為我爸爸剛好也是自行創業,創業過兩三次,人生過得大起大落,家庭的經濟同樣也是起起落落的,而最近的一次就是在十年前,也就是爸爸45歲以後,因為人格特質的關係,也是孤注一擲,所以,就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就好。
因為不想讓版面因為連結而變得零亂,所以就將相關資源的連結整理在這裡囉!希望,對一些想要創業的人能夠有所幫助,畢竟自己也是從小就看著爸爸創業的家庭長大的。
祝 創業順心
可供參考的創業資源:
青創總會 http://www.careernet.org.tw/
創業圓夢網 http://sme.moeasmea.gov.tw/SME/
文化部創意產業推動網 http://cci.culture.tw/cci/cci/index.php
教育部大專創業服務計畫 http://ustart.moe.edu.tw/
還有許多補助的資源,就請各位創業家利用自己「蒐集資源」的能力去找尋吧!
延伸閱讀:[理財] 蕾咪的懶人理財法-理財投資教學總整理
作者簡介_蕾咪
蕾咪,不定期旅居歐洲的工程師女孩,透過簡單的方法,利用銀行打造自動化理財系統, 讓她逐漸擁有被動收入與財務自由,因此開始能夠隨時出發旅居不同的國度, 正一步一步邁進她理想中的生活,一起來看看這些簡單又容易實踐的理財方式吧!:)
「蕾咪哈哈」部落格:http://ramihaha.tw/
「蕾咪-Rami's Love & Live」臉書粉絲頁:https://fb.com/ramihaha.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