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學做有錢人!

我真的沒有亂花錢,但每月的薪水幾乎都是剛好用完!我也想省錢,但是每天叫我少喝一杯拿鐵,實在太委屈!連養樂多都漲價,只有我的薪水沒有漲!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你就必須學習,這堂因應通貨膨脹而生的M型社會理財新技能。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他出外洽公演講,向來都搭公車、捷運,「給我一百元,我可以全台北市凸透透(台語),」他說「開車成本高,加上停車時間,不會比較快。」更重要的是,「走路可以欣賞風景、運動,順便觀察當地房地產行情起伏。」

要買日常用品,他都到最便宜的全聯福利中心,而且「我會算一毫升多少錢,因為每家通路有時候包裝不一樣,所以要換算比較準。你問我幹嘛計較這麼多?我就是不喜歡被人當作潘仔(台語:凱子)!」為何不開車到內湖的大型量販店舒服買東西?「你把油錢算進去,成本更高,而且,你還可能因此買多餘的。」要充實自己,「我都不買雜誌,都去書店看,有冷氣、還有音樂,加上燈光。」他繼續說:「像報紙,我都零買,我不訂啦,因為每天去買,一個月買三十次,有三十張發票,中一次,一個月報費都省了。」

楊先生,絕不浪費一塊錢,但是,他鼻樑上的眼鏡,「三萬多啦,這是法國手工做的,眼鏡很重要,要耐用,我的手錶也五十多萬元,因為這是門面。」颱風夜,他花二萬五千元帶妻子去三二行館住上一晚,這也經過計算,「在國內休假,時間花得少,第二天還可以立刻投入股市。」

「這是一種態度,連我都會算,難道你的時間成本真的有這麼高嗎?」楊先生反問。因此,別小看反覆練習的習慣,這會幫助你迴避很多衝動型的消費。

打破心理帳戶迷思,千萬身價不是夢

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行為的秘密。比如說,人為什麼會覺得分期付款比較划算?明明這還會增加利息的成本,原來人很容易有心理帳戶的迷思,商人等於在人的心理開了很多個心理帳戶,讓你因為每個帳戶要支出的錢不多,而沒有防備,做出消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