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希望我討論一下房地產,在分析之前,要先讓大家知道我在房地產的「成績」,我目前有三棟房子,最早的一棟買了十年左右了(大樓1+2+3的店面),另外二棟買的時間分別為二年前(套房)和一年前(透天厝),至於投資績效呢?哈,這三棟沒有一棟是賺錢的,或許,這可以作為以下分析「有力的支撐」(如果我寫得太爛的話)。
在我買第一棟房子前,我爸爸就把我叫去講了一套房地產的理論,這在當時算是「顯學」,也是用以支撐台灣房地產不跌的主要理論,那就是房地產有二大特性,「供給有限性」和「差異性」。
什麼叫「供給有限性」,首先,台灣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地方,再加上是海島,所以,土地全部的供給就是這麼多,開發了一塊,就少了一塊可供開發的土地,因此供給是不斷地在下降(事實上,這個理論目前還常被用在台北市或香港這樣的地方),再加以政策的錯誤(我只是照我爸的話講),把土地做了分區限制,農地、工業用地、林地...等不能蓋房子,因此,建地的供給又更加縮小,所以,才會有很多人拼命去選縣長,因為只要變更用地,就可以大撈一票。
其次是「差異性」,也就是沒有二個建物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同一建商同時蓋了二棟大樓,同樣的建材同樣的格局,但是A棟5樓和B棟2樓的價錢就是不一樣,因為可能視野、朝向...等都不同,同樣的,一個月前的價格和一個月後的價格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也造就了房地產價格的混亂。
最後,土地不停上漲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每年都調漲的公告現值,目前政府公告的地價有二種,一個為公告地價,作為課徵地價稅的基準,每三年調整一次,另一個為公告現值,作為課徵土地增值稅的基準,每一年調整一次,因為政府每年不停的調升公告現值,因此造成了市場預期上揚的心理。
如一開始所說的,這是十年前流行的理論,基本上,現在也可以用,只是不再是一體通用罷了,從以上的理論,我再延伸出我自己對於房地產的特性如下:
1.價格不透明性:雖然目前各家仲介已經開始試著將過去或附近成交價格公開,但也正因為上面說的「差異性」,房地產無法如股票一樣標準化,再加上房地產單價高,幾乎都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買賣(和負債),因此,決定房地產價格的因素,除了附近的成交價外,雙方的談判強弱也是一項主因。
2.價格的連動性:可正因為價格的不透明性,因此,定價時往往能參考的,就是附近的成交價,因此,有意思的事發生了,如果某區域原本成交價是30萬/坪左右,但是某大建設公司在附近推了一個豪宅案,每坪60萬,那你會發現附近的房價可能馬上跳升到每坪40~50萬,但是聰明的人就會發現,新蓋了一個每坪60萬的豪宅,為什麼會讓30萬的老房子也上升了30~60%呢?房子本身並沒有更新或是因此帶來附近社區的改變,只是純粹因為「參考價格」上升了(當然,這也是有一個「道理」在背後的,那就是這表示附近的土地上漲了,所以漲價只是反映土地價值的上揚),所以其實很多建商關係人就知道,在附近買下某一塊地時,順便用自己的名義(不是公司)附近買些房子,當建案推出後,自己的物業也就順勢出清了,這種事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麥當勞就是其中翹楚。
3.房地產的高單價和高交易成本:這個應該不用多做解釋了,這還不包括你在買屋前,花在搜尋、訪價和交屋後裝潢的成本,也因此,會投身在房地產的投資者,基本上,本錢要遠高於股票的投資人。
為什麼要講上面一大串?我想說的就是,不少人可能認為房地產可能如「股市」般狂跌之中,不少雜誌也推出議價先從20%砍起(最新的是30%),可是從實際的情況,你會發現這件事只在原本就不是精華區域的地區發生,台北縣市的房價依然是買不起,答案就是以上的理由,房地產多數的投資人比較有錢,再加上價格的不透明以及交易的不便,造成了價格變化的低彈性。
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在股市賠錢而在房地產上賺錢?其實理由也如上,投資賺錢的道理很簡單,物品的漲跌是呈現波動性的,低買高賣,是賺錢的不二法門,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陶朱公就是以此致富,但問題就在,股市提供了便利、低廉和公開的交易市場,因此股市持有人很容易隨著股市漲跌而心情起起伏伏,最後忍不住賣出,房地產因為沒有公開市場,相對少了許多心情干擾,再加上進入門檻高,但是融資比例也高(貸款70%~80%),因此,對於已持有房地產者,相對比較能持有更久的時間,也相對來說,更能應付價格的波動。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目前看來房價沒有預期的低。
回到大家關心的主題,那麼可以投資房地產了嗎?我試著分析一下這個市場裡的各個主角。
一、買方:這主要包括二個,自用型和投資型,當市場預期房產要跌時,想當然爾,不管是自用型或是投資型買家,都會傾向延後或取消他們購買的決策,不過程度上會有所不同,投資型買家購買決策的彈性要高於自用型買家,以下再分別做說明。
1.自用型:這是一直存在的「消費者」,很多會買,大都是要結婚了,或是父母買房子給小孩獨立...等,這群人其實應該才是這個社會主力需求才對,這才是房市健康的發展,可惜這個比例我相信一直在下降,因為很多人忽略了這幾年台灣的人口發展。
•人口在下降:出生率愈來愈低。
•人口在外移:大量的青年階級移到海外工作,可能造成不在台灣買房或是直接在海外置產。
•年輕人想法的改變:很多年輕夫婦不再認為非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不可,寧可拿省下的錢去做當下的消費。
也正因為自用型比例在下降,但是房地產的供給卻不停上升,因此,這幾年大家可以發現,其實房價的上升有許多投機的意味在內。
2.投資型:這是一個日益上升的「消費者」,基本上和股市一樣也有大小「咖」的差別,大咖的資金足,可以凍卡久(編按:台語,撐較久),小咖現在可能就抱頭燒了,投資型買家基本上比較精打細算,再加上房地產交易成本高,資金需求高的特性,以及台灣租金回報低的特性,大多數這類的投資客都會傾向順勢坐轎,而不是去「抬轎」,因此,在景氣沒有明顯好轉下,進場機會非常低。
二、賣方:這同樣包括了自用型、投資型以及建商這三種,其中:
1.自用型:相對而言是最穩定的一群,除非真的經濟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大到無法再貸款或是單純只是因為搬遷賣出,否則自用型是彈性變動最低的一群。
2.投資型:相對於自用型,投資客由於有資金有限(應該只有少數投資客是拿幾億現金在買房子的吧),因此,就如同股市裡面做短線的操作者一樣,他們面對市場有著更高的靈活性(這是他們的生存之道),所以基本上,這類型會急著將房子出脫(前提是,不賠錢)。許多投資客的房子多半是經過裝潢,主要在增加房子的賣相,買房子時,如果你看到新房子沒住過,有裝潢,然後賣方告訴你「本來要自住的,但是因為xxx最後忍痛割愛的」,這種多半是投資客。和投資客談價錢很麻煩,主要是他們熟知市場行情而且和仲介一般都有長期合作關係,所以要賺到低價,似乎不太容易,為什麼我會這麼清楚?因為我中和的房子就是和投資客買的,當然,我是事後才知道。
3.建商:這是整個產業中最大的供應者,也是最大的受惠者。在早期的台灣和現在的中國大陸,建商幾乎就是為富不仁的代表,理由很簡單,只要你有辦法和銀行借到錢弄個地,就可以蓋房子了,更厲害的,用預售屋還可以不太花本錢就蓋房子,房子賣得好,利潤是數千萬到幾億,賣得不好,反正順勢倒閉,把一堆屋子押給銀行,同時,建商也是房地產的最大炒作者,成天塑造出「房價快速上揚,如果不買,就一輩子買不起」,或是「陸客要來台買房地產了」、「台北豪宅相較於香港、上海還有一大段漲幅」,造成的結果是,多數人要花一輩子工作,才能還清欠這些建商的債,但是一旦景氣逆轉,首先高喊要求政府降息支援的,也是這些人。
有點扯遠了,建商房子的特性,除了新之外,另一個就是僵固性。怎麼說呢?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建商的成本結構,建商的成本,是以土地的購入成本再加上建築費用以及後來的行銷費用,最後再加上利潤而得出,這其中建築費用相去不會太大(當然建材會有差異),大約都在4~6萬/坪之間,行銷費用佔的比例不大,因此最重要的是土地成本,理論上,建商的訂價應該和其他產業一樣,用成本+利潤而成,但實則不然,多數建商的訂價是以市場的行情價加減碼而來,和成本不全然存在著絕對的關係。
因此,當行情大好時,建商會高價買下土地,再順勢推高單價,但是當行情下挫時,這些高單價的土地,反而成為建商無法降價的包袱(假設他不想賠錢賣的話),這時建商怎麼辦?建商另一個特性是,這個行業是高負債的行業,因此,一種建商就如上面說的,直接倒閉把爛攤子丟給銀行,這也是為什麼房地產不景氣時,銀行壞帳會走高的原因。另一種作法,就是繼續裝腔作勢,但是放寛議價空間,因此,你會聽到很多「議價空間」變大,但是牌告價格不變,所以,如果你期望建商會降價求售?答案是很難,因為第一,建商可能在本區域內有其他建案,本案一降,本區的房價都要下調,其次,就算他沒其他建案,其他建商也不會允許他這麼做。
結論
房地產其實是一種很趣的商品,它有幾種特性:
1.和股票類似,只要本區內某一個案單價提高,全區內單價都有可能提高(股票是最近一股漲1元,則所有股票都漲1元),所以是一種很好炒作的標的。
2.投資者多半是有錢人,因此受景氣波動反映較不如股票明顯,上漲時很快,下跌時卻往往要經歷一段時間,才會反應。
3.多數買方都是在真的要買房時才開始研究,和賣方間多數存在資訊不對稱。
4.買房子多半可以取得20年或更長的貸款,換句話說,這是一項強迫性長期投資,再加以交易成本高,流程複雜,因此,多數人可以在房地產中賺到錢而不見得能在股市賺錢。
5.由於交易價格的不透明性和區域連動性,有利於賣方隱藏底價,私人議價能力反而成為決定成交價格的關鍵。
最後,我想大家更關心的是,如何可以買到合理的房價?我個人的經驗是時間,特別是最近所有買房子的人都知道要「等」,利用這個時間看房子,看到中意的,就勇於出一個你認為「絕對合理」的價格,對方如果覺得你沒誠意也無所謂,保持連絡,讓他知道你一直有興趣,時間久了,他自然會放棄,如果股票都有可能賠錢賣了,為什麼房子不能賠錢賣?別相信那些建商講的什麼2Q~3Q會反彈,如果我是建商,而且相信2Q~3Q會反彈,那他現在應該要去做的事情是去買房子、買土地,而不是拿出來賣了。
作者簡介_Rus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