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
《公司的品格》一書。
有人希望我討論一下房地產,在分析之前,要先讓大家知道我在房地產的「成績」,我目前有三棟房子,最早的一棟買了十年左右了(大樓1+2+3的店面),另外二棟買的時間分別為二年前(套房)和一年前(透天厝),至於投資績效呢?哈,這三棟沒有一棟是賺錢的,或許,這可以作為以下分析「有力的支撐」(如果我寫得太爛的話)。
在我買第一棟房子前,我爸爸就把我叫去講了一套房地產的理論,這在當時算是「顯學」,也是用以支撐台灣房地產不跌的主要理論,那就是房地產有二大特性,「供給有限性」和「差異性」。
什麼叫「供給有限性」,首先,台灣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地方,再加上是海島,所以,土地全部的供給就是這麼多,開發了一塊,就少了一塊可供開發的土地,因此供給是不斷地在下降(事實上,這個理論目前還常被用在台北市或香港這樣的地方),再加以政策的錯誤(我只是照我爸的話講),把土地做了分區限制,農地、工業用地、林地...等不能蓋房子,因此,建地的供給又更加縮小,所以,才會有很多人拼命去選縣長,因為只要變更用地,就可以大撈一票。
其次是「差異性」,也就是沒有二個建物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同一建商同時蓋了二棟大樓,同樣的建材同樣的格局,但是A棟5樓和B棟2樓的價錢就是不一樣,因為可能視野、朝向...等都不同,同樣的,一個月前的價格和一個月後的價格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也造就了房地產價格的混亂。
最後,土地不停上漲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每年都調漲的公告現值,目前政府公告的地價有二種,一個為公告地價,作為課徵地價稅的基準,每三年調整一次,另一個為公告現值,作為課徵土地增值稅的基準,每一年調整一次,因為政府每年不停的調升公告現值,因此造成了市場預期上揚的心理。
如一開始所說的,這是十年前流行的理論,基本上,現在也可以用,只是不再是一體通用罷了,從以上的理論,我再延伸出我自己對於房地產的特性如下:
1.價格不透明性:雖然目前各家仲介已經開始試著將過去或附近成交價格公開,但也正因為上面說的「差異性」,房地產無法如股票一樣標準化,再加上房地產單價高,幾乎都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買賣(和負債),因此,決定房地產價格的因素,除了附近的成交價外,雙方的談判強弱也是一項主因。
2.價格的連動性:可正因為價格的不透明性,因此,定價時往往能參考的,就是附近的成交價,因此,有意思的事發生了,如果某區域原本成交價是30萬/坪左右,但是某大建設公司在附近推了一個豪宅案,每坪60萬,那你會發現附近的房價可能馬上跳升到每坪40~50萬,但是聰明的人就會發現,新蓋了一個每坪60萬的豪宅,為什麼會讓30萬的老房子也上升了30~60%呢?房子本身並沒有更新或是因此帶來附近社區的改變,只是純粹因為「參考價格」上升了(當然,這也是有一個「道理」在背後的,那就是這表示附近的土地上漲了,所以漲價只是反映土地價值的上揚),所以其實很多建商關係人就知道,在附近買下某一塊地時,順便用自己的名義(不是公司)附近買些房子,當建案推出後,自己的物業也就順勢出清了,這種事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麥當勞就是其中翹楚。
3.房地產的高單價和高交易成本:這個應該不用多做解釋了,這還不包括你在買屋前,花在搜尋、訪價和交屋後裝潢的成本,也因此,會投身在房地產的投資者,基本上,本錢要遠高於股票的投資人。
為什麼要講上面一大串?我想說的就是,不少人可能認為房地產可能如「股市」般狂跌之中,不少雜誌也推出議價先從20%砍起(最新的是30%),可是從實際的情況,你會發現這件事只在原本就不是精華區域的地區發生,台北縣市的房價依然是買不起,答案就是以上的理由,房地產多數的投資人比較有錢,再加上價格的不透明以及交易的不便,造成了價格變化的低彈性。
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在股市賠錢而在房地產上賺錢?其實理由也如上,投資賺錢的道理很簡單,物品的漲跌是呈現波動性的,低買高賣,是賺錢的不二法門,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陶朱公就是以此致富,但問題就在,股市提供了便利、低廉和公開的交易市場,因此股市持有人很容易隨著股市漲跌而心情起起伏伏,最後忍不住賣出,房地產因為沒有公開市場,相對少了許多心情干擾,再加上進入門檻高,但是融資比例也高(貸款70%~80%),因此,對於已持有房地產者,相對比較能持有更久的時間,也相對來說,更能應付價格的波動。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目前看來房價沒有預期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