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凍漲」民生必需品,才能照顧弱勢...這樣做,錯在哪?

綠角,譯自英文Greenhorn,意為新手。作者期許自己以新手的謙虛態度,不斷在投資世界追求新知。個人部落格「綠角財經筆記」自2006年成立以來,已經累積超過1800篇文章。是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分享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ETF與美國券商投資經驗的網站。希望藉由文字與更多朋友分享,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沒有利益衝突的看法與知識。
著作:《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
部落格:綠角財經筆記
菜價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34635517
圖片放大

原文請點此:http://goo.gl/U2mNMO

政府對特定貨品或服務制定價格上限的理由,通常會是像這樣的說詞「這些都是民生必需品,必需讓貧窮的人也能用合理價格買到。」

而這個官方的價格上限,往往比自由市場決定的價格還要低。這就是「上」限的目的,讓價格低落。

訂下比自由市場還要低的價格後,會馬上帶來兩個效果。一是需求提升。因為跟合理價比起來相對便宜,人們當然會有買更多、用更多的傾向。大家都喜歡揀便宜。

第二個效果是,提供該產品或服務的誘因會減低。因為對於生產者來說,生產的獲利空間被壓縮或根本不存在了。

需求提高,搭配上縮減的產量,必然結果就是,貨品短缺。

讓所有人都可以以低於市場價格取得貨品或服務的政策,結果是適得其反。

當然政府不會那麼容易認輸,於是一個接一個的「配套措施」紛紛出籠。包括配給、成本管控、補助、或更大範圍的價格管控。

譬如政府發現,把麵包價格制定上限後,麵包店就不做麵包了。於是政府為了給麵包店老闆有持續生產的動機,開始設定麵包師傅薪水上限、麵粉與烤箱價格上限。然後各種被碰到,被制定價格上限的東西,又開始短缺。政府於是開始「追本溯源」:管小麥的價格,烤箱製作工人的薪水...愈管愈多。

政府發現這樣不行,麵包一條50塊沒人要做,於是開始給麵包店補助。「你生產一條,就給你10塊補助」這樣總行了吧。

作者在這裡點出一個重點。在價格上限管制的狀況下,對生產者提供的補助,不是補助生產者,是補助消費者

再強調一次,是補助消費者。

為什麼?

【看更多】

比起補助麵包師傅,為什麼更該大規模的補貼愛買麵包的消費者?
一個東西或服務的價錢會高,只有兩個根本原因,分別是...?

延伸閱讀:
1、Economics in One Lesson讀後感4—健保帶來價格上限政策的所有負面效果 
2、Economics in One Lesson讀後感2—拯救瀕死企業的必要 
3、Economics in One Lesson讀後感1—關稅保護誰 

本文獲綠角授權轉載,原文:Economics in One Lesson讀後感3—價格上限的負面後果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