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奇觀!買股票怕賠、放定存嫌利息少...所以把錢都拿去「買保險」?!

四年級後段班,畢業自台大商學系。退伍後,曾在《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擔任行銷企劃,然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44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並靠著一檔股票養活一家七口。53歲,將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一書,成為作家。4年內總共出了8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旅遊」和「勵志」等多重面向。最新的著作是2017年2月出版的《只買4支股,年賺18%》。

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

保險箱風險
來源:© Lucadp Dreamstime.com Safe Deposit Boxes Photo
圖片放大

連續寫了很多篇有關股票的文章,本篇將換個重點來寫,因為投資理財的工具絕對不是只有股票一種而已。很多人不敢投資股票,只敢把錢存在銀行裡,或是拿去買保險,目的就是希望不要有造成任何的虧損。

存在銀行,利息實在少得可憐,所以很多人就希望用買保險來提高收益率。但是,試問有人希望靠買保險來賺錢嗎?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應該不會有人期待靠獲得理賠來獲利,因此我認為投保是一種「理財」的行為,而絕對不是拿來「投資」的。「理財」只是「管理你的財產」,只要保值就好,不一定要賺錢,但「投資」的目的就是要「賺錢」。

以前的保險業務員和你談的都是「保障」,現在的頭銜改成「壽險顧問」後,和你談的就變成「投資」了。如果你被他們流利的話術所誘導,就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如今這個低利的時代,已經讓保險公司幾乎賺不到錢了,怎麼還可能提供像以往一樣的高額保障呢?當年我們只要付很少的保費,就可以得到很大的保障。現在保費變貴,保障變少,你要提高保障,只能透過投資型保單,由自己來選基金,然後只能自求多福,期待透過所選的基金來增加理賠的金額。保險公司在推銷時,都會提到「預定」報酬率,但請注意,這都是「假設」,不是「保證」喔!。你買的基金都很少定期去檢視了,我就不相信你會常常關心投資型保單裡基金的績效變化。

很多人對投資型保單毫無信心,退而求其次,只要能保本、還本就好了,結果讓「儲蓄險」成為主流的商品。以前當然也有,但利率好得多,但現在到期拿回的本利,只是比銀行定存好一點點而已。為何大家還是趨之若鶩?因為畢竟還有一個「保險」的包裝和訴求。請問,把這筆保費拿去做穩健的投資,如我前幾期一直推薦的指數化投資(ETF),我相信光是它的股息殖利率就勝過儲蓄險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