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訊

12年新華廈竟被逼都更!媽媽憂鬱症、爸爸暴躁...一個小故事看台灣荒謬的都更

海禾通商法律事務所高級顧問。曾在工地扛水泥,以第一名考進台大法研所民商法組,畢業後接手的第一個案子,就是2009 年因槍擊而轟動一時的正義國宅都更案。他一邊當律師一邊在補習班教書,靠著身兼數職累積第一桶金,年僅36 歲就在台北市擁有7 間房、台北市跟台中市7 家店面,身價上億元,並因此成為《商業周刊》1383期封面人物

這個案例中就可以看出台灣都更制度以及政府心態的典型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容積獎勵的制度亂了套,都更可以取得容積獎勵,根本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讓原住戶可以分回不比現況差/小的房子,同時透過把餅做大,讓建商可以有合理的利潤來擔任實施者推動都更。更積極一點的想法是,透過把餅做大,政府也可以透過容積獎勵的承諾換回一些公有公用的空間。

但是現在都更的容積獎勵制度越來越像在防賊,深怕給多了,所以東限制西折扣的;加上容積獎勵之後的分配又不夠透明,導致都更的原住戶大多享受不到這些獎勵。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政府面對都更案件時總是把自己定位成旁觀的第三者,而不願意更積極的介入,所以才會導致住戶與建商之間不容易建立信任,過程中有什麼困難或爭議,政府的作法也總是要建商與住戶自己去協調,這種有點置身事外的心態,我們的都更進展怎麼可能快得起來呢?

台灣老舊建物數量逐年增多,以大台北地區來說,超過30年屋齡的老舊建物竟然佔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有許多都已經不適合再住人了,而且這些老舊建物都沒有防震防火的功能,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危害,都市更新確實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但恐怕還需要法規制度、政府心態以及民眾意識三方面的進步,才可以讓這條路走的更順暢。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