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中國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分析,隨著中國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因為房市下滑而需求萎縮,以及後來第三季股市的大跌,大量理財商品資金轉入債市,並通過期限錯配(編按:拿客戶短期存款資金買長期到期、較高利率的債券)等槓桿方法來衝高收益率,未來只要遇到某件大金額違約,就可能成為金融市場的下一個風暴眼。
如何自保?
在財報出爐前主動發問
對照中國銀監會最新資料顯示,到九月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達到一.五九%,是過去六年新高。同時,官方對於避免大企業違約態度採取觀望,即便央企中國中鋼集團子公司發行的債券,都因無力償還而宣布延後支付利息,加上之前的大型企業,例如:保定天威英利、南京雨潤集團等民營企業也一度傳出違約,債務違約潮似乎醞釀中。
面對這已知,但不知會何時發生的黑天鵝,台股投資人能做的就是多向手中持股公司發言系統或財務長詢問,所購買的理財商品是否會影響公司收益和資金調度,否則等到第四季全年財報編成後,才看到公司業外投資收益或現金流量驟減,股價恐已先跌一段了。
【延伸閱讀】中國理財商品3大風險
1. 預期報酬率與實際差距拉大,甚至出現零收益
2. 產品收益公開揭露比率降低,讓外界投資人難以得知真實到期報酬率
3. 資本雄厚的國有銀行發行量縮水,地方城市小銀行祭出高收益率,吸金衝發行量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理財網
整理:蕭勝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