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訊

七成上市櫃公司拿人民幣當小金庫...中國5次降息,台商套利變踩地雷?

上千億資金在中國流通,逾千家企業持有相關理財商品,受人民幣雙率雙跌拖累,導致風險大增,報酬率不如預期。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中國第3 季股市動盪,拖垮銀行業理財商品收益。
中國第3 季股市動盪,拖垮銀行業理財商品收益。
圖片放大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衰退導致利率、匯率雙降,檯面上除了衝擊七成以上台灣上市櫃公司營收獲利外,檯面下更令人擔心的是,連公司的小金庫恐怕也遭殃。

所謂小金庫,就是每家公司財務長替公司進行套利的資金,而這規模有多大?

資訊不透明
報酬率比定存還要低

據金管會統計,二○一四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在中國投資獲利創新高,達新台幣二千一百三十七億元,但實際匯回台灣的比率僅二二.五%,等於還有上千億資金通通都在中國境內,扣除再投資,剩下的資金當然不可能只做定存,最常見的就是購買中國銀行業者所發行的理財商品。目前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上,有一千一百多家上市櫃公司有投資中國業務,其中超過七成都公告過本身或者代子公司公告取得這類商品的訊息,但這類訊息往往除了標的物名稱外,包括類型、預期收益、保本與否通通不得而知,只能等到公司再度處分時,才能看到損益與否。

如果都能賺錢,股東自然沒疑問,但關鍵就在於這些理財商品獲利越來越難,先看三個實例:

實例一:代工龍頭大廠鴻海今年初代子公司富士康(瀋陽)精密公告處分理財商品,該商品是中國農民銀行發行名叫「本利豐」的商品,總投入金額是人民幣一億一千萬元,處分利益約人民幣一百三十一萬元,換算投資報酬率僅一.一%,比中國境內的人民幣大額定存利率還少,更比不上市場平均理財預期收益率五%。

實例二:立隆電子十月份代子公司立隆電子(蘇州)公告處分理財商品,該商品是中信銀行蘇州分行換匯寶理財商品(保本收益型),總投入金額是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處分利益是人民幣四萬五千元,換算報酬率居然只有○.三%,比台灣一年期定存利率還少。

  • 分享: